富韜略的他自此再沒有返回軍隊。擅自從比利時南部撤退的朗勒扎克同樣被攆離了第五集團軍司令的職務,在後方擔任閒職,直到福煦接替霞飛就任法軍總司令後才被重新起用。大量在先前的戰鬥中表現得不夠堅忍果勇的將、校級軍官也都被牽涉其中。把自己的責任一股腦全推到別人身上去的霞飛,此刻又不可思議的恢復了他那對自己、對法國宛若白玉一樣無暇的信心。
在霞飛看來,自己雖然暫時受挫,但卻並沒有失去戰勝德國的機會。後方的部隊正在不停地動員集結,大量來自殖民地的炮灰部隊也正透過地中海航線抵達土倫或是馬賽。最為關鍵的是,法國在東方還有一個龐然大物作為盟友,而這正是法國舉國上下敢於回絕德國最後通牒的信心來源。根據來自聖彼得堡的電報顯示,此時的俄國壓路機,已然向東普魯士發動了最猛烈的攻擊。
第340章俄國陸軍現狀
1913年5月3日,當德法兩國互相宣戰還不滿48小時的時候,法國駐聖彼得堡大使帕萊奧洛格便驅車前往冬宮覲見沙皇,懇求其立即下令俄國軍隊採取攻勢,否則法國便會有滅亡之虞。
由於俄國欠著法國一屁股債、且國內資產又大都被法國資本所掌控,沙皇尼古拉早就是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面對法國大使的懇求,尼古拉當即大包大攬,聲稱俄國“最初的目標就是要殲滅德國軍隊”,將對奧作戰列為不起眼的次座。在隨後專門為法國人舉行的閱兵儀式上,看著俄國近衛軍金戈鐵馬、滾滾向前的英武雄姿,帕萊奧洛格那原本七上八下的心終於重新恢復了對未來戰爭的信心。
不知什麼緣故,俄國巨人像具有魔力一般迷惑著歐洲。儘管他們的陸軍積弊甚多,聲名狼藉,在剛結束沒多久的對日一戰中更是被日本人所狠狠教訓了一頓,顏面掃地;然而數百萬兇惡殘忍、悍不畏死的哥薩克騎兵席捲衝鋒掃滅一切的場景,卻是深深刻在了每一個歐洲人的心底。在歐洲諸國的心目中,俄國無疑是一個泰坦巨人般的龐然大物:雖然在動員之初不免遲緩臃腫,但一旦其戰爭機器開動起來,它便會用它那近乎無窮無盡的人力和資源,如海嘯一般將對手轟然淹沒。
進入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英法都為德國這個工業帝國所綻爆出的驚天能量而惴惴惶惶;然而一想到東面還有一頭俄國巨熊作為盟友,他們便登時心寬膽壯,睡覺倍香。自從對日作戰以來。俄國陸軍便開始清除內部的顢頇無能、貪汙舞弊的現象。英法都深信其業已取得決定性成效。法國政界。“對俄國日益強大的實力、驚人的資源、潛力和無盡的財富,具有非同尋常的印象。”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也對此深表贊同:“俄國的資源非常豐富,即便是我們不去支援他們,時間一長,德國人也會山窮水盡的。”
在法國人看來,進攻德國的第17號計劃能否勝利,向萊茵河進軍是否能所向披靡,將是直接關係到他們民族危亡的頭等大事。為了保證他們能夠粉碎眼前的德國軍隊。因人口總數欠缺而在兵力上弱於德國的法軍,必須要仰仗俄國在東線牽制住大量的德軍兵力。然而問題在於,俄國必須要在德法兩國與西線發動攻勢的同時,在德軍後方發起攻擊;也就是說,儘可能要在動員15天后行動。法國人也知道,要讓遲鈍臃腫的俄國巨人和德法兩國一樣、在15天內就完成動員集結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們依舊堅持要讓俄國在動員的15天后,便即刻以手上的力量展開作戰。
不過,在動員尚未完成、且大量兵力物資都處於集結的情況下發動攻勢,無疑是相當冒險的兵家大忌。為了讓俄國人心甘情願的為了法國而犧牲流血。必須對其來一次徹底的“洗腦”:在三國協約剛剛締結的一年之後,時任法國陸軍部參謀長的迪巴伊將軍便出訪聖彼得堡。開始向俄國總參謀部灌輸必須要奪取主動的作戰思想,也就是當前正被法國軍隊奉為無上寶典的戰術殊死進攻。
法國人的洗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從兵敗滿洲以來,俄國人便迫切的想要一雪被日本人痛揍擊敗的這一奇恥大辱,因軍力孱弱而自慚形穢的心情也當要謀求振作之道。法國的進攻理論被譯成俄文,登時便如同晨鐘暮鼓、大音希聲,驅散了久久籠罩在俄軍上空的灰黑陰翳,讓撥開雲霧見青天的俄軍官兵們為之狂熱傾倒,如痴如醉。領受到了光華熠熠的“殊死進攻”理論的俄國總參謀部也是自信滿滿,神采飛揚,自認為完全掌握了制勝之道的他們,對於法國請求其進攻的諾言也就大包大攬,甚至不斷加碼。1912年,擔任俄國西北集團軍群總司令的吉林斯將軍便向到訪聖彼得堡的霞飛保證,俄國將在動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