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德外jiāo較量中重新獲得了某種均勢。
雖然戰敗了的法國還是歐洲頭等強國和世界強國,但是高盧人輕浮傲慢,富於幻想和衝動的民族xìng格決定了,法國不可能安心於優越的現狀,不可能忘記對德復仇,洗刷恥辱和收復失地,而不管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雖然阿爾薩斯—洛林的居民絕大多數講德語,其併入法國版圖是bō旁王朝對德擴張政策的產物,但高盧人一貫清楚地記得三十年前的故事,卻不記得三百年的歷史教訓。“阿爾薩斯—洛林”之繩索,同時捆綁住了法德兩國,使這兩國在外jiāo上失去了彈xìng和選擇餘地。法國為了對德復仇,與宿敵英國協調了殖民地衝突,與君主**的俄國成為了盟友,huā大價錢爭取到了義大利的中立,與傳統盟國土耳其和奧地利反目成仇又賠本,卻根本不願也不能與德國達成和解。
“德不勝,義不尊,而好加名於人;人不眾,兵不強,而好以其國造難生患;恃與國,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作為一個地處四戰之地,地緣政治處境惡劣的國家,法國曆史上不是被周邊國家侵犯,就是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犯。法國外jiāo決策者從來沒有奉行過一種穩健、平衡與開放的外jiāo戰略,因此法國總是在勝利與失敗之間搖擺,而且它獲得的勝利轉瞬即逝,失敗卻無法挽回。從拿破崙第一帝國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實際上是從歐洲霸權的頂峰螺旋狀的向下滑落,這種滑落絕大部分的原因是法國一貫的挑戰外jiāo、冒險外jiāo和復仇外jiāo政策造成的。一戰以前,法國外jiāo“成功”地將俄國和英國拉到了對付德國的陣營中,並如願以償地跟德國打了一場復仇戰爭,但最終發現,勝利了的法國變成了一個次等強國,還比不上在普法戰爭後失敗的法國。
法國要尋找對付德國的盟友,在歐洲大陸只有兩個,第一是奧匈帝國、第二是俄國。在傳統上,自從bō旁王朝的路易十五決定與特蕾莎nv皇統治下的奧地利透過聯姻建立友好關係以來,奧地利帝國從來沒有對法國產生過地緣政治上的威脅,兩個拿破崙帝國與奧地利發生戰爭,更多的是因為兩個拿破崙都認為奧地利妨礙了他們的擴張意願,雖然這個判斷並不是正確的。在德國統一後,奧匈帝國繼續有可能成為法國反對德國的盟友,因為俾斯麥的德國是透過損害奧地利和法國的利益才獲得統一的,兩者都有聯合起來向德國報復的必要。法奧聯合雖然有很多優越xìng,但是兩國都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義大利統一後,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變化,法國在海外殖民競爭中又多了一個對手,奧匈與義大利之間還有領土爭端。法奧聯盟反對德國的時候,不得不考慮背後還有一個平衡因素,義大利到底會不會在德國的支援下對法奧兩國造成威脅?從德意兩國長期友好的歷史來看,這完全是可能的。其次,奧地利同時面對德國、俄國甚至還有義大利威脅的時候,法國的援助是否還那麼有效及時也是值得懷疑的。
失去了均勢外jiāo大師梅特涅之後的奧地利外jiāo,總是在關鍵時刻出錯誤。奧地利最終選擇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案,那就是徹底投靠德國,把奧匈的利益和德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依靠德國的保護在巴爾幹尋求勢力擴張。梅特涅以後的繼任者,都缺乏他那種自治、冷靜與平衡的作風,缺乏大局觀和平衡感,忘記了他的箴言,“化解他人的利益比亟於追求自身的利益更為重要”,“一無所求,收益反大。”奧地利在失去德意志的優勢地位和義大利的領地後,一意孤行的要往巴爾幹方向擴張,希望從“西亞病夫”土耳其帝國那裡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奧匈帝國追隨時代cháo流,追求赤luoluǒ的權力政治和實力外jiāo,卻看不到自身的權力基礎和國家實力是最弱的,經不起一點bō折。奧匈帝國境內,兩個少數統治民族奧地利和匈牙利統治著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bō蘭和義大利等眾多少數民族,這是一個非常陳舊,同時又非常脆弱的政治結構。
由於統治基礎是少數民族,哈布斯堡皇朝需要不斷的征服和榮耀來維持其統治下各民族臣民的效忠,因此它不放過任何一個增加皇朝威望和帝國榮耀的機會。奧匈帝國趁俄國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失敗國勢衰弱之機,直接接管了原屬土耳其帝國的bō斯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地區,結果把巴爾幹地區的泛斯拉夫主義怒火引火上身。十九世紀是民族主義cháo流jīdàng的世紀,奧匈二元多民族帝國這個古老的前民族主義時代的政治架構實際上是經不起任何風làng了,它在法國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