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這個體系中,德國維持著與俄國的傳統友好關係,與奧匈帝國則建立密切的聯盟關係,不僅是為了防止奧匈帝國跑到法國的陣營中,更是為了對奧匈帝國的外jiāo政策享有否決權,因為奧匈帝國離開了德國的支援便一事無成。為防止俄奧擦槍走火,俾斯麥先後透過1873年“德俄奧三皇同盟”與1879年“德奧秘密軍事條約”和“俄德再保險條約”加以約束,防止俄國和奧匈兩國脫離德國的外jiāo軌道而自行其是。如果讓俄奧兩國自行其事,這兩國馬上就會為了爭奪巴爾幹地區而大打出手,而德國勢必不能置身事外。為轉移法國對阿爾薩斯—洛林的注意力,俾斯麥刻意推動法國積極開展海外殖民活動,為的是讓法國和英國去爭個你死我活。果然,法國在東南亞與非洲與英國爭奪得不可開jiāo,在突尼西亞又和義大利劍拔弩張。法國因此不能在對德復仇戰爭中獲得英意兩國的援助,這正中俾斯麥的下懷。
俾斯麥的外jiāo策略把最大的jīng力放在歐洲大陸,極力維護歐洲大陸的均衡,避免過多地參與世界事務而導致與英國的利益迎頭相撞。但是由於德國自統一後,其經濟迅猛發展,對原材料進口地和製成品出口市場的需要與日俱增,因此俾斯麥掌權的後期,不得不對國內新興的製造業利益集團有所讓步,也開始參與全球殖民競爭。而在俾斯麥去職之後,這一利益集團一直在鼓譟建立強大的海軍,重新瓜分殖民地。皇帝威廉二世登基以後,順應了這一利益集團的鼓譟,推行了爭霸全球的“世界政策”,俾斯麥穩健自制的外jiāo政策被拋棄。繼任的首相比洛承認缺乏俾斯麥那種“在空中同時玩八個球的能耐”,對德、奧、俄三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這三國與英國的微妙互動關係無法把握,因此只能推行一種相對簡單的外jiāo政策,那就是將德奧同盟固定下來,放棄在俄奧之間協調和制約的高難度義務。
俾斯麥之後的德國外jiāo決策者嘗試與英國正式結盟以減少海外擴張的阻力,卻不管英國有無這樣的現實需要和符合英國的外jiāo傳統。而且最要命的是,當英國恪守其“光榮孤立”傳統不願意和德國正式結盟的時候,德國外jiāo決策者的想法竟然是透過武力恫嚇和施加外jiāo壓力的方式來bī迫英國結盟。例如德國皇帝在英布戰爭期間透過支援布林人來對英國施加壓力,卻適得其反。這種簡單粗暴的政策完全不符合德國的複雜的地緣政治處境和外jiāo態勢。因為英國本身一貫不願意在歐洲外jiāo情勢明朗前就締結針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盟約,而且由於德國咄咄bī人的態度引起了英國的極度警惕——一個有能力絕對保護大英帝國的國家就是一個能絕對摧毀大英帝國的國家,因此德國的友好承諾不具備外jiāo意義。如果德國沒有這個能力,那麼英國就不需要德國的承諾。如果德國有這個能力,那麼英國就必須摧毀德國的這個能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890年俾斯麥去職以後,歐洲外jiāo的局勢就是德國稱霸歐洲和挑戰英國世界霸權的情勢越來越明朗。因此英國不得不與法國和俄國調整在殖民地上的衝突,而一致對付德國。而德國皇帝在屢次遭受英國拒絕之後,卻惱羞成怒。更加堅定了要把英國拉下馬來取而代之的決心。俾斯麥的外jiāo才能能夠同時玩八個球,他的繼承者就只剩下玩大英帝國這一個球的本事了——當然最後還是玩砸了。
1870年後的法國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執政的jī進黨人秉承平民主義與和平主義的雅各賓主義傳統和“自由、平等與博愛”的信念,堅決反對殖民活動。法國的殖民帝國的建立完全是由一xiǎo撮野心勃勃的冒險家、高階文官、軍人和傳教士們在或多或少脫離政fǔ管制的情況下完成的。透過廣泛佔有殖民地,透過殖民地源源不斷的原料輸入和市場開發,並且透過鉅額資本輸出爭取盟友和獲得大量利息收入,法國增強了綜合國力,得以繼續在歐洲大陸佔據大國地位。有心栽huāhuā不開,無心chā柳柳成蔭。法國三百年來一直夢想獲得自然邊疆,在歐洲大陸上建立霸權。在割讓阿爾薩斯—洛林這個法國當年歐洲大陸擴張政策的最後標誌xìng的成果後,法國反而透過建立世界殖民帝國牢牢地佔據了世界強國的地位。雖然法國的歐洲本土只有四千萬人口,遠遠少於德國的六千七百萬,但法蘭西殖民帝國卻擁有九千萬的總人口,而且由於其內部實行嚴格的中央集權統治和事實上沒有種族歧視(這是法國文化的傳統和優點),其內聚力遠遠大於實施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手腕,內部鬆散,各行其是的大英帝國,這也使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