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年3月7日,浙江紹興東門外東關鎮竺嘉祥家添了個小男孩,竺嘉祥高興地給孩子起了個名叫兆熊,小名阿熊。可又一想,孩子應該有個學名才好。於是,他又找到鎮上的私塾先生,商議了好久才決定阿熊的學名用“可楨”。先生解釋說:“楨”字的意思有兩層,一是堅實的木頭;二是古時候築土牆立的柱子稱作楨幹。“可楨”就是將來可以成為國家棟梁的意思。竺嘉祥對這個名字很滿意,他寄希望於可楨。
竺可楨(1890…1974)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終於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科學家和很有建樹的教育家。一生中他對氣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學史等都作過精細的研究,均取得輝煌成就。
竺可楨剛剛長到1歲半時,父親就用方紙塊寫字教他認。一天,嘉祥要外出辦事,臨走時對可恢說:“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認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嗎?”正在母親懷裡吃奶的竺可楨,立即鬆開奶頭,硬纏著父親教他認了字才讓走。這樣,等到竺可恢滿3週歲時,他已經能夠認識許多單字,能夠背誦十幾首唐詩了。
竺可楨5歲進學堂,7歲開始寫作文。竺可楨寫作文,常常是寫了一遍,自己覺得不好又重新再寫一遍,等到他自己認為滿意了才停筆。竺可楨讀書很用功,一天晚上,當他上床睡覺時,大公雞已經“喔、喔”地啼叫了。母親怕累壞了他的身子,就常常用陪學的辦法促他早睡。竺可楨很聰明,有時隨母親睡了,可當他聽到雞叫時,知道天快亮了,又輕輕地爬起來,背誦老師教的國語課。
竺可楨不僅愛學習,還愛用腦子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雨水特別多,屋簷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發出“滴滴答答”的響聲。竺可楨站在一旁數那滴答作響的水滴,數著數著,他像發現了奇蹟,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裡納悶:哎,這些石板上怎麼有一個一個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裡。再看看另外一塊石板,也是同樣的情況。他立即跑去請教父親。
竺嘉祥聽了兒子的問話,由衷地高興,耐心地向他解釋說:“小熊啊,這就叫'水滴石穿'呀!別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沒有什麼厲害的,但是,天長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讀書、辦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
從此以後,“水滴石穿”的教誨成了竺可楨一生的座右銘。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他一直用這句話鼓勵自己,使學習成績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10年,20歲的竺可楨去美國留學,8年後,他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一直從事祖國的氣象事業。
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
——毛澤東
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大加圖
發憤讀書,自立於世——民族學專家翁獨健在父母幫助下身殘志不殘
民族學專家、全國政協委員翁獨健(1906…1986),原名翁賢華。3歲那年,一場小兒麻痺症使他成了一個步履艱難的殘疾人。他的家庭本不富裕,為就醫治病又變賣掉不少家產,差不多到了託缽告貸的困窘境地。
賢華天資並不聰明,加上自幼頑皮好動,入學後,一段時間成績平平。母親看兒子終日嬉戲,很擔憂,便語重心長地開導說:“你是殘疾人,無法同別人相比,倘不發憤讀書學到本領,便很難自立於世,那時後悔就遲了。”同時母親還給他講古人“頭懸樑,錐刺股”、“鐵杵磨成針”的治學故事。母親的開導對他教育極大,從此,他刻苦攻讀,學業大進。
他所在的鄉村小學有個有趣的規定:每學期結束時,考試成績前三名的學生髮給肉包子作為獎品。第一名的包子最大,第二名次之,第三名最小。包子本身雖不足道,但對那些篤志嗜學的兒童來說,都把能得到包子作為無尚榮耀。他的母親總是鼓勵他說:“那大包子就是頭獎,要把它看成是最光榮的事去爭取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賢華在四年級上學期就得了個二號包子,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將這令人羨慕的包子留在了課桌裡,沒有拿回向家人及鄰居誇耀。原來,他因為未能奪得頭名而悔恨。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從小學四年級下學期到融美中學、英華書院,他的學習成績一路領先,始終是班裡的第一名。他不但數理化、外文成績出色,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行文華實並茂,灑脫自如,很受老師賞識。
學校放假期間,他的母親總是讓他到二姐丹秋家去學習。他的二組夫姓何,家道殷實,藏書較多,賢華在知識的海洋裡邀遊。他讀了《三國演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