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小說:重回明末當皇帝 作者:雨帆

不久前才剛剛得到的,因此只能說出大概,不過這也足夠了,村民們都飽受荷蘭人的壓榨,這個時候對於荷蘭人都是十分痛恨的,因此紛紛表示願意為明軍提供自己的幫助,還有幾個年輕人都表示要加入明軍,項玉對於這樣的事情自然是十分歡迎的,對於願意從軍的家庭都會給與一定的補助,還將軍隊中多餘的一些武器分發給村裡的青壯年,漢人不允許擁有武器,因此他們一開始並不敢接受,項玉再三解釋明軍並不禁止老百姓擁有武器用於防身,他們這才接受。

村子雖然建在海邊,迎面而來有海風吹過,但是一到正午的時候村子後面的樹林邊上便散發出一陣陣熱氣,加上溼度比較高,項玉幾人在村中待了一會就滿頭大汗,幾人便連忙回到軍中。

這個時候明軍的大營已經搭好了外面的一層圍欄,明軍人數比較少,加上這裡空氣溼熱,為了方便觀察和避暑,明軍並沒有搭建板牆,軍營的兩側都是一小片樹林,西邊是二流溪,大營內士兵正在搭建帳篷,項玉的中軍大帳已經搭建好了,大帳裡面何安帶著幾個軍士正在整理文書和地圖,項玉來到這個時代已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了,但還是對於這裡的一些生活飲食習慣不太適應,明朝時候油菜還沒有大範圍的種植,炒菜用的是動物油,差不多是豬油為主,但是這個時候的豬不僅數量比較少,而且吃的也不是像後世的飼料主食,大多吃的是水裡面的浮萍和水草,身上的瘦肉不少,肥肉不多,所以古時候人們吃肉的時候喜歡吃肥肉,如果來了客人,你用廋肉招待他,他會很不高興。

明軍之前在福建東南沿海一帶,哪裡久經戰事,不要說豬油了就是連糧食都十分緊張,因此每頓飯都是清湯寡水,白米喝粥,好在由於靠近海邊,不時還有一兩頓魚肉吃。即從來到臺灣島之後,荷蘭人在赤嵌城裡面留下了大批的糧食物資,加上正趕上早稻的收割,因此明軍的糧食問題是解決了,項玉發現島上的動物比較多,便派了一批士兵進山打獵,大大改善了士兵們的伙食,這個時候駐兵在海面,項玉便跟漁村的漁民商量用糧食或者別的生活物品換取他們捕獲的魚,用以改善明軍的伙食。

項玉之前率軍突襲臺灣城的時候就發現,明軍很多士兵都患有夜盲症,這種病在白天跟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一到了晚上就會失盲,有些士兵患病嚴重,有些士兵比較輕微,他只道這是因為缺乏維生素a所造成的,由於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有限,加上生活水平的過低,導致很多人都沒有辦法透過食物獲取維生素a,因此他才會想到換取漁民手中的魚來補充來自食物中的維生素,魚肝油裡面就含有比較豐富的維生素a;可以透過這種辦法來改善士兵的夜視能力,從而更好的挖掘夜戰的戰力。

第五十四章金門敗軍

還有比如眼前掛在大帳右側的地圖,地圖上不僅誤差比較大,地名標註的不清楚,而且看上去比較不容易和直觀的反應出來,這時候的地圖哪管後世的軍事地圖那樣用尺按比例一點點的精描細畫,項玉比較喜歡前世的那種在軍事博物館裡面看到的沙盤,這東西更加直觀。

他將自己想做沙盤的想法說給了何安聽,其實這個時候世界上最早的沙盤還沒有出世,至少還要在過一百五十年,普魯士的國王菲特烈·威廉三世的文職軍事顧問馮·萊斯維茨,用膠泥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戰場模型,用顏色把道路、河流、村莊和樹林表示出來,用小瓷塊代表軍隊和武器,陳列在波茨坦皇宮裡,用來進行軍事遊戲。後來,萊斯維茨的兒子利用沙盤、地圖表示地形地貌,以算時器表示軍隊和武器的配置情況,按照實戰方式進行策略謀劃。這種“戰爭博弈”就是現代沙盤作業。

何安雖然在明軍中從軍時間不短,但是沙盤這個詞還是第一次聽到,自然不能理解,項玉花了很長時間向他解釋清楚了自己的意思,不過何安表示這件事製作起來太過於耗費人力,這個時候明軍或許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去製作一副大型沙盤。

項玉雖然十分想要一副整個臺灣島的完整沙盤,但是他也知道製作沙盤的難度,加上這個時候島上還有很多地方都是未知的,人跡罕至,畫個地圖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是製作沙盤了,於是他便放棄了這個想法,暫時先試著製作出一個臺灣南部,自己駐軍的天興縣以西的地方為藍本,製作出一個簡易的沙盤來,這些地方是自己駐軍的地方,一個沙盤對於自己管轄和了解自己的駐地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明軍手中也有比較多的荷蘭人遺留下來的軍事地圖,對這一塊的描繪都比較詳細,這也給項玉製作出沙盤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正在項玉這邊忙著搭建營地,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