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玉接到命令之後便立即集合部隊,向著如今安平一帶的地區前進,這一代有一條比較大的河流,當地人稱它為二流溪,河水比較湍急,項玉駐軍的地方正對著二流溪的出海口,二流溪在這裡顯得比較寬,項玉目測差不多又三百多米寬,由於島上餘量豐沛,所以河水流速甚急,這裡是河水和海水混合交匯的地方,土地比較肥沃,漁業也比較發達,海邊建有一個小漁村,在河水一邊開墾有一片水田,項玉率軍抵達之後首先便是要選好駐軍的地方,這一代地勢很平坦,漁村後面有一大片茂密的森林,項玉覺得將軍營紮在漁村的左邊,這樣方便取水和觀察沿著河流兩岸的情勢。
ps:求收藏啊!三章了給兩個收藏吧!
第五十三章拜訪漁村
項玉帶人在士兵們忙著搭建營地的時候前去拜訪了眼前的這個漁村,漁村不大,看上去只有三十多戶人家,村口正對著大海,幾乎每戶人家的門前的海邊都停泊著一艘漁船,這些漁船大多是簡陋的小船,只能在二流溪裡面打魚,並不能出海捕魚,加上在荷蘭人的統治和打壓之下,漁民們要上交沉重的稅負,因此整個漁村顯得比較破舊。
項玉走近村子,村口站著許多漁民,他們驚恐不安,不知道明軍為何要來此地,儘管島上的荷蘭人早在一個多月前就被明軍擊敗,但是對於荷蘭人或者說對於軍隊的恐懼使得他們見到明軍之後也顯得十分不安。
項玉連忙出言解釋自己並無惡意,還讓士兵將自己帶來的一些物品都分發給漁民,項玉所帶的物品包括一些食鹽和荷蘭人從南洋一帶收集到的優質水稻的種子,加上明軍之前捕獲到的一些野味也贈送了一部分給漁民,漁民們見明軍不來向他們徵稅,反而贈送物品,顯得更加不安了,說什麼也不要明軍的東西。
這下項玉十分奇怪了,他找到一名老漁民詢問之後才明白了過來,原來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七月中旬了,到了荷蘭人規定的繳納稅負的時候了,但是由於明軍擊敗了荷蘭人,所以漁民們不知道這稅是不是還是要交,怎麼交,還是按照之前荷蘭熱規定的稅負繳納嗎?
這事項玉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明軍這時候剛剛安定下來島上的局勢,還沒來得及著手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不過按理來說這稅負還是要繳納的,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當然這事情不歸他項玉管,他也沒有權利過問,畢竟他的身份是軍人有點越權。
項玉十分好奇漁民們之前繳納的稅負是多少,於是向這名老人詢問。
這個老人名叫劉金義,今年五十四歲了,這個年紀在現代來看還處於中年,但是在明末時候已經算是長壽了,由於戰亂和饑荒,這個時代的人均壽命不到四十歲,扯遠了,據劉金義介紹,他們這裡的漁民由於還開墾有一些田地,因此要交雙份的稅負,既要交納田賦稅,又要繳納捕魚稅收,兩稅合在一起相當於每畝地需要交納七百斤糧食,或者五百斤魚。
項玉不由得皺起了眉頭,七百斤糧食每畝地這簡直就是搶劫,這個時候畝產還打不到七百斤,況且這些漁民所種植的水稻品種又不是很好,荷蘭人明明有比較好的水稻種子,卻不提供給漁民,還向他們收取這麼重的稅,怪不得這個漁村看上去這麼貧苦,項玉雖然不知道漁民們一年能夠捕撈到多少斤魚,但是既然荷蘭收取田地稅這麼狠,那麼捕魚稅想來也低不到哪裡去。
項玉雖然知道荷蘭人對於島上的漢人欺壓的比較厲害,一方面不得不起用他們,一方面對他們十分防備,甚至想出挑撥漢人和當地原住民之間的紛爭,為了讓漢人不得不臣服,他們禁止漢人擁有武器,不僅是槍械火器,甚至是大刀長矛都被禁止,這樣一來漢人當然鬥不過島上的原居民,不到十年的時間便人口銳減數萬人,只能聚集在荷蘭人勢力範圍的赤嵌城一帶尋求保護,荷蘭人透過了這樣的手段控制住了漢人,然後又不願意原居民坐大,又出兵對土人進行屠殺,不僅僅削弱了漢人而且打擊了土人,雖然荷蘭人數量不多,卻達到了控制住臺灣島的企圖,至少是在臺南的這一帶荷蘭人的地位十分穩固,直到明軍從福建方向殺過來,推翻了荷蘭人的殖民統治。
項玉並不是十分了解明朝時期的土地稅收政策,不過估計最多也只是十稅一或者十五稅一的水平,不會定的很高,畢竟這個時候明軍要安定人心,收攏人口,稅負過高吸引不來流民,更何況明軍自己也有很多軍田,糧食方面的缺口並不會很大。
項玉好言安慰,使得村民和劉金義老人的擔心稍稍減輕了些,項玉還想他們解釋了明軍在這裡駐紮的原因,是為了防止荷蘭人的突襲,這個訊息項玉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