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於江邊,草率行禮。突遇大雨,殊列儀節,狼狽不堪。最早擁立徐壽輝當“皇帝”的鄒普勝,如今反成為陳友諒的“太師”。陳友諒以張必先為“丞相”,以張定邊為“太尉”。然後,他率軍還江州。到了老窩後,他馬上遣使送信給張士誠,約定共滅朱元璋。張士誠只想自固,沒有應承。在江州修整了數日,陳友諒引大軍東下,直撲建康。金陵城中,人心大駭,朱元璋手下人不少心意搖動,有欲降的,有欲逃的,有欲據鐘山死守的,人心惶惶。
朱元璋問計於劉基。劉基心沉氣穩,說:“天道後舉者勝。我軍以逸待勞,何患不克!明公您宜開府庫,固士心,傾至誠,伏兵伺陳擊敵。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一舉。”朱元璋遂意決。 當是時也,朱元璋文臣武將中多有出迎自保之心,估計連朱元璋本人也多夜睡不著覺,細想過是否當個“漢臣”。正是劉基一席話,終使朱元璋心穩神固。劉基於1360年春與宋濂、章溢、葉琛三人一起往建康投附朱元璋,此人精通天文、兵法、『性』理諸書,通才人物,很是有真本事。更引人注意的是,他乃元朝進士出身(元朝漢人中舉者,百年間僅兩千人左右,極其稀罕)。
這時,有人提議朱元璋先收復太平以牽制敵方,有人建議朱元璋自己親自指揮出建康禦敵,均為朱元璋所拒。這位爺沒讀過什麼兵書,屬於那種天生有感覺的軍事家,他說:“太平城濠塹深固,如果當時陳友諒沒有鉅艦,不能水上進攻,太平根本不會陷落。倘使我們現在去圍城,不可能短時間拿下。而且,賊軍水軍十倍於我軍,屯兵于堅城之下,進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虧。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敵,敵軍以偏師牽制我,牽著我們主力四處兜圈,陳友諒會以舟師順流而下直奔建康,半日即可抵城下。到時,即使我們的步兵騎兵能夠即時回援,也是百里趨戰,精疲力竭,乃兵法大忌呵。” 朱元璋先派出胡大海直搗廣信以制其後,然後招指揮康茂才議事。老康乃是先前降而復叛的陳野先屬下將領,聞召立至。朱元璋開門見山:“聽說你一直和陳友諒關係不錯,今其入寇,我很想讓他來快些。你假裝充當他的內應,派人捎信給他約他速來,最好讓他兵分三道來擊,以弱其勢。”康茂才唯唯,仍舊有些『摸』不著頭腦。“我家中有個門子,從前一直在陳友諒家中做事,讓他送信,對方必無疑心……不過,我們如今多數人都害怕漢軍到來,為何要引誘對方來找我們打?”
朱元璋一笑:“情況再發展下去,陳友諒必和張士誠聯手,二寇謀合,何以對付!今先破陳賊,則張士誠聞之膽落!” 老康恍然,依計行事。康茂才的門子化裝進入陳友諒軍,老陳得書大喜,問:“康公今何在?”門子答:“正提軍守護江東橋。”問:“橋是何質地?”答:“木橋。”陳友諒喜形於『色』,“你回去告訴康公,我很快就去那裡,到達後則高呼‘老康’,讓他聞呼而出。”門子回來後,康茂才馬上報知朱元璋。老朱大喜:“賊人入套了!”忙命李善長派人把江東橋木板拆掉,改成鐵石橋,一夜之間,橋成。同時,聽說陳友諒一軍打探過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將趙德勝在新河兩岸築虎口新城。於是,朱元璋動員所有人馬,命常遇春、馮勝等人率精軍三萬埋伏於石灰山側,徐達等陳兵於建康南門外,楊璟駐兵大勝港,張德勝等人率水軍出龍江關外,老朱本人親統大軍在盧龍山待敵。他命令持旗訊號兵分持紅黃旗埋伏於盧龍山左右,“寇至,則舉紅旗;黃旗舉,則伏兵皆發。”陳友諒自恃有康茂才做內應,人馬船隻又多,果然引水軍浩浩『蕩』『蕩』殺來,直進大勝港。港灣窄狹,又有朱元璋大將楊璟嚴陣以待,每撥只能有三船並進,急得陳友諒跳腳,也不想分兵了,他馬上從大勝港掉頭,出長江之上,徑直揚帆趨江東橋。結果,船隊大集出發,巨船大舟,本想一下子撞毀木橋直行,近前卻發現橋身是大石砌成,繞以鐵環,灌以鐵汁。陳友諒大驚,忙急呼“老康”,希望“內線”康茂才出來接應。喊了半天,根本沒人應聲,陳友諒忽悟自己中計。迂迴半日,費了牛鼻子的勁,陳友諒只能下令艦隊再次掉頭,直趨龍江。漢軍勢銳。他們繞了半天道,卻都是呆在船上,體力並未消耗。靠岸後,一萬多精兵飛身下船,在灘頭立柵,準備結陣進攻。身在盧龍山的朱元璋看得仔細,下令擊鼓舉旗。紅旗揚起,諸軍爭相趨前拔柵,與陳友諒漢軍廝殺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間,又一輪鼓聲響起,山前黃旗又起,常遇春伏兵忽現,徐達率部殺至,張德勝的水師也一時雲集。
內外合擊之下,陳友諒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爭相往岸邊的船上跑。恰值退『潮』,無數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