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白居易《繚綾》 詩忽見有二中使,齎天子手詔,召曾太師決國計。
第17卷 一代梟雄【二】
這一章節本不想寫的,因為多少有些湊字數之嫌,小景碼字但求問心無愧,只不過前些時日,去了一趟蘇州,遊玩之餘順便瞻仰了一下元末的一代梟雄張士誠,恰逢昨日時間充足,便將自己對這位古人的仰慕之情寫成了一片文字,放上了上去。豈料放上去不久,便有讀者找到我說:“歷史上,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不是元末三傑麼,何以單獨見了張士誠和朱元璋,不見陳友諒這位老兄,作者是不是對這個湖北人有什麼偏見啊?”聽了讀者的一番言論,小景心中直呼“這簡直比竇娥還冤啊?”小景也是湖北人,恰逢也是浠水人,和六百年前的陳友諒乃是同鄉,焉有不喜之理呢?為了避免小景對同鄉的不敬,今日小景特意抽出點時間來,將這位六百年的同鄉介紹一番,希望各位道友看了小景這段文字,對昔日的這位梟雄有些敬意。
據明代童承敘《嘉靖沔陽志》之《外傳》之《陳友諒傳》記載:“ 陳友諒,沔陽打漁人出身。本姓謝,其祖父入贅陳氏,因從其姓。老陳小時候也讀過幾天書,略通文義。青年時代有算卦人說他家祖墳風水好,當出貴人,這使得陳友諒竊喜之餘,一直懷有造反異志。徐壽輝起兵時,陳友諒正當小縣吏公務員,即刻投筆從戎,加入造反隊伍。他首先在倪文俊手下當小文書,不久自將兵出外發展,很快成為天完(這個名字起的小景認為還真是不俗,果然比不過朱元璋的日月為明,也比不過張士誠的大周,最先玩完)政權的一方軍將。
倪文俊與徐壽輝相處了一陣,“君臣”不和,老倪想殺“皇帝”老徐,不成,只得跑往黃州自己老部下陳友諒處。誰料,陳友諒正愁自己手下人馬不多,見老倪自己送上門,歡天喜地迎接。沒過幾天,陳友諒就在酒宴上殺掉老上司,並其兵馬,自稱宣慰使,不久自稱平章政事。
陳友諒部與朱元璋部最早的“接觸”,是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底(1357年)的事情。常遇春、廖永安等人率軍自銅陵進攻池州,殺天完將洪元帥。陳友諒兼併倪文俊部隊後,一路進擊,連下江西隆興、瑞州,並遣部下猛將趙普勝率軍猛攻池州。趙普勝原是巢湖水賊,曾歸附過朱元璋,後來叛去歸徐壽輝。此人外號“雙刀趙”,驍勇能戰,一直以安慶為大本營。攻克池州後,他又進襲太平。朱元璋惱怒,急遣徐達等人突襲趙普勝的柵江大營,並奪回池州。
朱元璋深忌趙普勝勇武,派人攜重金入陳友諒處行離間計,使其親信陳說趙普勝有自立之心。趙普勝自己當然不知道這些情況,每次接待陳友諒來使,皆洋洋自得大誇自己的功勞,很有“舍吾其誰”的架式。陳友諒正疑他,聽使人如此說,終定殺心。於是,他以會師為名,從江州領大軍忽至安慶。趙普勝沒有任何心理準備,派人駕船,親自帶了燒羊美酒去迎接老陳。兩舟交會,陳友諒一臉笑容現於船頭,趙普勝連忙跨身上前見禮。老趙剛一低頭,精光一閃,腦袋就掉在自己雙腳之間,剎那間,他還挺詫異:這一揖做過頭了不成? 殺瞭如此勇將,誠為陳友諒一大敗著。他兼併趙部後,即刻挑選精兵奔襲池州,被朱元璋手下徐達殺得大敗而去。
徐壽輝“皇帝”聽說臣子陳友諒在外邊幹得不錯,又攻佔了龍興,覺得這地名不錯,表示自己要“遷都”龍興。陳友諒當然不想身邊多出一個“皇帝”來,表示不可。徐皇帝也是死催,大草包帶著幾萬人就從漢陽出發,直奔江州而來。江州乃陳友諒大本營,見徐皇帝自來尋死,老陳也不敢怠慢,伏兵郭外,把徐壽輝及其“禁衛軍”迎入城中,即刻關閉大門,把數千人殺個精光,軟禁了徐壽輝。
陳友諒自稱漢王,置王府官爵。
1360年夏,陳友諒挾持徐壽輝,率水軍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將花雲守太平,人數只有數千,頑強抵抗。三天後,陳友諒乘漲水之際,鉅艦直泊於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與城平,士卒蜂擁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將花雲被擒,不屈痛罵:“賊奴!汝輩現縛我,吾主必為我報仇,斬汝等萬段!”他又奮力躍起掙開繩索,奪刀殺五六人。
陳友諒大怒,派人把花雲綁在大船桅杆上,命兵士萬箭齊『射』,把花雲『射』成個刺蝟。攻得太平城,陳友諒更覺“徐皇帝”再無用處,派壯士用鐵錘擊碎其頭,胡『亂』拋屍完事。“天完”政權,這下真的徹底完了。
然後,陳友諒在採石磯一帶的五通廟舉行登基儀式,自稱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這位陳皇帝稱帝太心急,“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