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派軍出發打張士誠的同時,朱元璋派大將廖永忠“迎接”小明王,行於瓜州時,廖永忠入艙把韓林兒一刀砍死。然後把船鑿沉,施施然回來覆命。從此以後,朱元璋再也用不著打“龍鳳”年號。殺韓林兒之事,當時後世不少人皆認定是朱元璋指使,但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此舉實是廖永忠多事,醜表功媚主。朱元璋大可封韓林兒一個王號什麼的軟禁般養起來,用不著幹這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小人事體。當時老朱算厚道,沒有像司馬氏對成濟那樣“嫁禍”於他,但估計他心中很是鄙薄廖永忠的為人。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太祖吳元年,見圍城三月不下,朱元璋也不著急,從建康發來“最高指示”:“將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後軍中緩急,將軍便宜行之。”
徐達接書感奮,更加細心和賣命。
朱元璋見張士誠龜縮平江,志在必得,但也怕攻城死人太多。他原本之意就是圍之困之,讓老張最終不支出城投降。同時,老朱不斷派人送書城內,以錢繆、竇融相比擬,勸老張自動歸服。張士誠倔強,不報。
延至七月,張士誠見城中糧餘漸盡,他又是厚道好人,幹不出殺人為食的惡事,便率綽號“十條龍”的上萬親軍冒險突圍。出城後,望見城左西吳兵隊陣嚴整,心虛不敢犯,便轉至舟門,向常遇春營壘殺來。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謀,百戰良將,揮兵直前,與東吳兵激烈廝殺。同時,他又指揮善舞雙刀的猛將王弼從另路繞出,夾擊東吳兵,把張士誠萬餘扈衛精兵皆擠『逼』於沙盆潭中,殺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張士誠本人馬驚墮水,幾乎被淹死。親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輿扛上,復逃回城中。
過了十來天,緩過勁來,張士誠咬咬牙,又親自率兵從胥門突出。出於玩命心理,張士誠軍勇銳不可當,打得正面攔擊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致良機,本來能突圍,站在城頭上的張士誠弟弟張士信不知是壞了哪根神經,大呼:“軍士打累了,可以歇兵”,馬上鳴金收兵。
張士誠等人愣怔之餘,常遇春復振,掉頭進擊,把東吳兵打得大敗,“自是(張)士誠不敢復出”。
形勢危急如此,張士信這個倒黴蛋絲毫不知愁,總是沒事人一樣大城樓子上張盛宴,遍擺銀椅,與親信左右飲美酒,食佳餚。風度是大將的,計策是無腦的。僕從向他進獻一個大水蜜桃,張士信欣賞久之,剛張嘴要吃,忽然城下發巨炮,恰恰打中張士信,這位爺腦袋被擊爛,與桃汁一起四濺飛迸。
兵敗弟死,張士誠仍舊很頑強,指揮城中兵民抵抗,殺傷不少西吳兵馬。十月間,徐達展開總攻,百道攻城,東吳軍終於不支,城陷。
張士誠在府邸中聞城潰,對其妻劉氏說:“我兵敗且死,你怎麼辦?”
劉氏良德『婦』人,冷靜答道:“君勿憂,妾必不負君。”言畢,她懷抱兩個幼子,在齊雲樓下積柴薪,與張士誠諸妾登樓,自縊前令人縱火焚樓。
時值日暮。大英雄張士誠真是日暮途窮,獨自呆坐室中良久,望著齊雲樓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後,他投帶上樑,準備上吊『自殺』。張士誠舊將李伯升受徐達諭指,到處尋找張士誠,剛好發現前主人在半空蹬腿,忙上前解救下來,號哭勸道:“九四英雄,還怕不保一命嗎!”
徐達立即押張士誠上船,由水路送往建康。其間,張士誠一直堅臥舟中絕食。
被押送建康中書省後,朱元璋派李善長“勸降”,張士誠大罵,兩個人幾乎動手。
當夜,趁人不備,張士誠終於上吊『自殺』。昔日擁強兵佔勝利時,張士誠內懷懦弱,坐失良機;當其被俘為虜時,辭無撓屈,絕粒自經,也不失為一大丈夫。就這樣一世梟雄自裁了!這點倒是和西楚霸王很相像。
但就這樣的一個蓋世梟雄,平生也做了不好好事,對於吳地人民來說,張士誠為人寬厚多仁,賦稅輕斂,因此吳人對他頗多懷戀。至於明人書中對他的多種指斥,均屬狂狗吠人之辭,多不屬實。張氏屬下貪縱,但並不殘暴,也沒濫殺人,加之吳地殷富,即使東吳官員愛錢,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種貪殘。反觀朱元璋,恨吳人為張士誠所用,他取大地主沈萬三家的租薄為依據,格外加賦,高達每畝實糧七鬥五升,並且以數年時間把吳地的中小地主基本消滅乾淨。明朝人貝清江記載說:“三吳巨姓……數年之中,既貧或覆,或死或徙,無一存者。”
看完了石碑後,我無言以對。我那時想這樣悲壯的一份附歷,怎麼會來瞻望的那麼少呢?
抬頭望去,神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