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1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又,皇上有意招英使入京,其事可行與否,也要交眾公議。”卓秉恬停頓了一下,眼睛在周圍人身上轉了一圈:“若是行,英使進京當行何等禮節,也要妥善研究,總要使皇上滿意,英使甘心順從;若是不行,也要拿出一個章程來上奏天子。望諸公一秉至公,進退之際方可叫天下人心服,讓皇上滿意。各位盡抒偉見吧。”

英夷進京是大清朝百年不遇的大事,事關重大,所以內閣大堂面面相覷,誰也不願意做這第一個‘盡抒偉見’之人。沒奈何,卓秉恬只得點將了:“肅王世子,您先說吧?”

肅親王世子華豐今年46歲,去年補了個散佚大臣的虛銜,人雖然很是憨愚,卻勝在夠忠心,皇帝登基之後,由載銓報請,升他做了宗人府的副府丞一職。這等軍國之事他幾乎完全不懂,聽到卓秉恬點名,只得點點頭,他說:“我於這等事是不懂的,只知道皇上所言極是,我大清不能做那種背信棄義之事。是以英人入城之事,還要從長計議。”

這番話說了等於沒說,卓秉恬心中苦笑,還得奉承他幾句:“世子直言大是。正該從長計議。下面該誰了?”

有了一個領頭的,接下來發言的人就多了起來。孫瑞珍身為禮部尚書,於剛才他話中提到的英使進京之後的儀體問題最有發言權,當下起身說道:“在我以為,若是英使肯於低頭行跪拜禮,倒不妨允准其入京一次。正如皇上所說,我大清之繁麗,之富足,讓化外小民瞻仰之後,不能有益宣揚教化之功嗎?”

“話是這樣說。只是英公,不知可有良策使得英使在君前低頭?”反駁他的是翰林院掌院學士倭仁,蒙古族的親貴,說話很是不注意態度,他說:“高廟年間之事,前車可鑑啊!”

“所以才要我等臣子商議此事嘛。”周祖培立刻接過他的話頭,搶聲答道。

周祖培在內閣朝堂之上疾呼有聲是有原因的。他認識到皇帝此次下旨,雖是交內閣共議,實際上廟謨獨運,心中怕是早有成議,交部公議之事,不過是走一個過場而已。當下排眾而出,大聲辯駁:“若英夷不肯低頭,傳揚出去,天下也皆知我大清上國已有仁至義盡之舉,不過因為英夷糾結於小小瑣碎細節,自己不肯進京,是則進入粵城之事,也便是彼邦無禮在前了。”

一番話引來不少人的贊同,周祖培也是顧盼間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不過有一節:便是言之成理,又何須以如此咄咄逼人之勢相對同僚?他能夠想到的,朝堂中也有旁的人能夠想得到,更清楚他這樣的態度所為何來,無非是以亢言之資上邀帝寵罷了。

曾國藩撇了撇嘴角,冷冷的帶倭仁駁了他一句:“芝臺兄,我有一事請教。”

“哦?滌生兄所言何事?”

“若是夷人執意不肯低頭行跪拜禮,則又當如何?”

“那當然……”周祖培大大的愣住了。曾國藩的話便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和周祖培一樣,他也猜出了皇帝的心意是想讓英使進京的,只是這樣的事情不能乾綱獨斷,要交部公議。不過周祖培的話中漏洞極大,若是英使不肯行跪拜之禮,則其事萬萬難如皇帝之願,他這番心機也就是白費了。

周祖培被曾國藩一句話問得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恰在此時,殿閣外有靜殿鞭聲響起:“皇上駕到!”

************

眾臣接駕拜倒,皇帝居中而坐,滿面春風的笑著:“都起來吧。”

“謝皇上!”

“朕今日此來,一來是借這樣的機會見見廷臣。朕自登基以來,還有很多人甚至連見還未曾見過呢;二來,也是為了此番廷議之事。若是等票擬上呈,很多事情朕不得與聞,又恐有因辭害意之事,是而親身到此。”皇帝把自己的來意解釋了幾句,轉頭看看站立兩側的朝臣,笑呵呵的問道:“關於廷議之事,卓秉恬?”

“臣在!”

“議得如何了?”

“回皇上話,臣奉旨召集六部九卿及在京中王公大臣共商此事。因茲事體大,尚未有成論。”

“那麼,可有意向?”

“是!”卓秉恬答應一聲,把剛才幾個人的意見和論點簡單說了一遍,最後他說:“臣等皆以為,若英使始終就行禮之事不願低頭的話,此事當做罷論。”

皇帝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所以才到內閣朝堂上來見眾臣的。聞言很是以為然的點點頭:“此一節也是朕想到了的。英使因當年高廟之事始終耿耿於懷,道光年間輕發虎狼也未始不和此事有關。誠如前數日季芝昌在御前所言:英夷距我天朝萬里之遙,風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