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1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皇帝走了幾步,又站住了,回頭在賽尚阿,祈雋藻,何汝霖,季芝昌,周祖培等人身上掃過:“祈雋藻?”

“老臣在。”

皇帝似乎找不到一個更合適的語句來評點他剛才的奏對,一個字一個字的斟酌著。他說:“你的話,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老臣昏悖,請皇上不吝賜教!”

“賜教說不上,便說這一次英夷入城之事吧:耆英以兩廣總督之尊和英夷約定,兩年之後進城。到時候,人家來提出履約,徐廣縉和葉名琛組織民團鄉勇十萬人,不惜與英人一戰也要阻撓此事,雖是民心可用,卻也難逃法理二字!祈雋藻,你是讀書人,又精研理學多年,你來評評理,這件事在處置上是不是我天朝上國少了幾分道理?”

祈雋藻是理學大家,首重的就是‘不欺’二字,讓他這樣的人昧著良心說話,不如殺了他來得更便捷,當下只得閉口不談——分明就是預設了。

“再說英夷,也不過是因為進城一事幹系不大,兼以沒有準備,方才擱置此事,卻因為通譯的問題,以為英人永遠放棄了進城之議,舉國歡慶不必待言,先皇也為徐,葉二人矇蔽,以爵祿相封賞。其時你身在軍機,也是知曉的吧?”

剛才的說話祈雋藻不能反駁,關於這一點,他卻是有話說的:“回皇上話,徐葉二人所為,也是‘善之善’的‘不戰而勝’,正契合了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意,是故老臣看來,此二人所得封賞,不為濫邀。”

“這個嘛,我們回頭再議。”年輕人又在寶座邊坐了下來,微低著頭,慢吞吞的說著:“英人此次到廣州,徐廣縉,葉名琛,……”他忽然揚起臉來,看著頭上的穹頂,好一會兒才低頭向下,他說:“噯?朕就不明白了,就是民間小戶,也懂得‘有朋自遠方來’的道理吧?若是有客人登門,自當歡喜莫名,熱情相待。怎麼身為朝廷大員,一舉一動關於朝廷體面,居然就會將人家嚴詞拒絕,甚至連進城也不允許呢?可能是朕讀的書少,猜不透這其中的道理。你們,誰來給朕解惑?”

軍機處的幾個人互相看了看,季芝昌主動的上前一步:“皇上,臣有話講。”

“說吧。”

“皇上,英人不經教化,不識禮儀,且彼邦與我大清上國相去萬里,風土人情也全不相侔。若是允許其人進城,則勢必引起百姓圍觀,乃至惶恐之情,若是激起民變,事體非小。是故,臣以為,徐葉二位大人,也正是出於此等擔憂,才遲遲不願允許英人進城。”

“回皇上話,季大人所言甚有道理,老臣附議。”

“老臣也附議!”

皇帝左右看了看,也是深以為然的點點頭:“唔,說得確實有道理。但是對方以一國公使之身到上海投遞公文,若是就這般倉促駁回,倒顯得我大清沒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又像是怕了這寥寥數人了。”

“皇上所言在在成理。老臣以為,當以一紙朱喻下發到兩江總督衙門,命陸建瀛將此一節事體與英夷詳加開導,俾使其恍然於前執之不可堅,……”

祈雋藻的話沒有說完,就給皇帝打斷了:“不好。這樣不好!”

在眾人的注視下,皇帝在寶座上悠閒的翹起了二郎腿:“當年高廟在熱河行宮召見英使馬嘎爾尼時曾說過:‘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朕常有見賢思齊之心,想效法高廟,當面將朕於英人觀感告誡於他,祁相,你認為若是允許英人進京來,在朕於他天語教誨之餘,讓彼等認識到我大清宮殿井邑之繁麗,倉廩之富足充實,正是詩經所載四方之極地!高廟有詩云,‘百年熙皞(音耗)繁文物,勝似三都及兩京。’這樣的景緻,難道讓那些化外小民瞻仰之後,不能有益宣揚教化?”

祈雋藻越聽越害怕。皇帝年紀輕,很多地方尚不知利害。若是依他的話,竟似是允許英人進入這天子腳下,首善之區!便不考慮英使朝見皇帝時行禮方面的糾纏——這是有前車之鑑的,只是想到滿堂的朝臣之中多出來一個紅頭髮,綠眼睛的夷人,只是同僚的眼神便足以讓老人汗顏。更不用提日後天下眾口籍籍,談及此事,都會說是他祈雋藻沒有盡到人臣匡扶君上的規勸之責,史筆如鐵,這樣的罪名如何當得?想到這裡,皇帝正好說完:“……將來談起,不也是朕文治之功嗎?”

祈雋藻趕忙跪了下來:“老臣不敢奉召,請皇上收回成命。”

“為什麼?”皇帝有點不願意了:“難道朕說得不對嗎?”

“臣不敢。只是,英夷進京之事,從來都是事關國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