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將兩府三司大臣喊來商議。
大夥一起同意,這才叫放貸,何必斂那些普通百姓的青苗貸,有錢不賺是傻瓜。
不過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些海商會借貸。
結果出來了,絹帛貸出,一起向嶺南運輸,給王巨籌軍費的。
這樣的海商還用得著防範嗎?
不就是遷徙一些赤貧百姓嗎?況且幾年後陸續交由朝廷管理了,不管朝廷如何去管理,證明人家並沒有做海外王的心思。
然而因為朝廷的恩惠,這些海商們做了多少善事,幫助朝廷渡過多少難關?
許多大臣還是贊同的,特別是李常傑那首詩傳揚開來,即便溫和的大臣也憤怒了。
但打仗就得用錢,至今王巨並沒有從朝堂挪用錢帛,可是兩廣能有多少財政收入,這無疑是替朝廷節約大量的軍費。
不過有的大臣就產生了更大的擔憂,王巨在這些海商心中的地位太高了。所以有了吳充這段對話。也不能說不讓人起疑,這些百姓是分散的,如果攏在一起,再加上今年泉州滯留準備遷徙到海外的百姓,都能建立一箇中小型國家了。況且還有明年後年……
以至一些極少數保守,或反感王巨的大臣揚言,今年泉州海商說因占城之故,籌糧不足,這是有意的。朝廷正等著這批糧食救災,因為糧食不足,餓死了許多百姓。這樣一來,好逼得大規模的百姓向海外遷徙。
可這話沒人當真,人家是義舉,稅照交,賦照納,難道真欠朝廷糧食?
有糧食的糧商與大主戶彼彼皆是,一個個在囤積居奇,有本事讓他們也去捐糧去,那麼就不會餓死人了!
對於這種說法,趙頊也不屑,並且痛斥了幾個上書的大臣。但難免多少會產生一些疑心,他要的是一個大臣良臣,而非是一個海外王。
趙頊又走了幾步,忽然問:“吳公,有沒有前世?”
第641章文臣
“前世?”吳充愣了一下。
王珪在邊上解釋道:“王巨前去泉州,刻意繞道和州,在和州境內尋找了兩天,最後在一處默立許久。有鄉紳詢問,王巨說我夢到這裡是我前世生活之所。鄉紳刻意巴結,說明公前世一定是一個大人物。王巨說,前世我只是一個很窮困潦倒的教書先生。說完,又捐出兩千貫錢,讓當地百姓組織起來,興修了一個學堂,還修了幾條道。”
“我知道了,難怪今年那些海商們刻意弄了五船糧食運到和州,因為港口水位線淺,還差一點出了事故。難道王巨前世當真是在和州長大的?”
這太扯了。
王珪吃吃樂了起來:“吳公,你能知道前世做了什麼?”
吳充搖了搖頭。
“大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王巨要去南方,而江東圩也是他提議朝廷大肆修建的,於是夢到了這個前世。”
吳充突然醒悟。
王巨編著那部大部頭“雜學”書籍數學,一是研究算與形(代數幾何),二就是研究事物變化的規律。
然而王巨本人也沒有否認神靈不存在,只是認為神靈可能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種神靈。
其實這世界無神論者很少很少的,也許這個夢做得比較真實,讓王巨信以為真了,然後南下時真的去找自己的“前世”所在。
這哪兒能找到,因此找了兩天,才找了一個似是似非的地方,說這裡就是我前世生長的地方。
但皇上說的不是這神馬的前世,而是指王巨連這個似是非是的前世故鄉都十分重視,又豈能會不重視真正的故鄉,故土家園?
況且宋朝很繁華,當真在海外做一個海外王比在宋朝做一個位極人臣的重臣好嗎?
這就是趙頊給移民一個定論。
於是吳充立即默然不語。
不過趙頊又說道:“這樣,王公,你擬詔,問一下王巨海外各安居點的情況,以避免朝堂產生不必要的爭議。”
“陛下,此策甚妙。”王珪道。
詔書迅速下達到王巨手中。
王巨從容地回了一道奏章。
海商需要朝廷支援,有了移民,才能開發海外,才能有更多的海外出產,才能有利潤。其實這個王巨以前就說過了,不過又說了另一件事。海外也有許多強大的國家。
在另一個時空,元軍曾派出一支軍隊遠征過南海的爪哇國與闍婆國,在答哈,葛郎國王哈只葛率十萬大軍作戰,三戰三敗,哈只葛只好投降。然而因為元軍少,又不適應當地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