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小的車,浩浩蕩蕩地向隴城出發了。
還好我們的馬多得是,又有韓遂送來的一群好馬,正好讓它們給我們當苦力了,數萬匹駿馬在官道附近徐徐而行,凡路過之地皆是老爹的勢力所及,沿途城池郡守縣令當然都忙不迭地出城十里並且組織民眾夾道歡迎載歌載舞紅旗招展鑼鼓震天啊……
剛路過一個縣城,咳咳,我們的行李又多了幾輛大車……真是不好意思啊,可是那縣長實在太熱情了,大家同地為官這麼久了,怎麼好意思拒絕呢是吧?
當然在路過的過程中我稍微做了點安排,吩咐了幾百來號人去基層做做宣傳什麼的,在百姓茶餘飯後講講故事,特別詳細介紹了“戰金城韓老賊逞能,奮狂血馬少爺發威”這一段,尤其聲情並茂繪聲繪色如親臨其境一般——當然這些小兵都是親眼看過的,不過又有幾人能明白我當時身體的變化?他們當然得添油加醋神五神六地說上一通,而後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慢慢覆蓋整個西涼,在輿論和民意上稍微做一點工作,這是我的一點點心思。
只是事情的發展順利得讓我微微有些失策了。
沒有用幾個月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天。
當我們大隊人馬一步三搖晃晃悠悠走到漢陽郡時,整個涼州已經全是我的武勇之名了,允吾城之戰中首發的老爹因為毫無功績而被我高大全的形象完全遮蓋了,而龐德速推兩部曲的精彩突襲戰;其成果雖然斐然,但在官方未加大力宣傳下也被低調處理了。
涼州上下從此多了一名英勇無匹、少年了得的戰將:
神威少將軍。
馬超。
我彷彿已經看到,漢末的一顆將星正在冉冉升起。
涼州的夜幕之上,一片閃亮的輝煌。
——
第一卷風起隴西完
卷二二魂合一
第一章短暫的休息
漢陽郡,隴城。
作為涼州刺史州牧治所的歷史,大約已有兩百餘年了。
西漢時刺史一職時有時無,且位低權輕,最初之時俸祿僅有六百石,所行駛之權僅為有限的監督舉察,尚不如一縣長官,遑論郡守,而且常因各種原因地方化與當地官員同流,故而漸漸喪失其設定的意義——話說回來,這也完全正常,讓一個六百石俸祿的低等官吏來監管二千石俸祿的郡守重吏,本來就是很難辦的事情。
王莽亂政、光武中興之後,刺史之位漸漸常設,其位越高而其權職越重,俸祿大幅上調,與重郡太守並齊,而監管之範疇,也日益寬廣,至近年靈帝末張角黃巾賊逆反,天下大亂,幽州刺史劉虞上書稱地方不穩蓋因刺史之權過輕,不足以徵調軍吏及時平叛,故而朝廷再次恢復州牧之職,全監一州軍政大權,儼然封疆大吏,其職權之重,大致已相當於前世的省委書記兼省長又兼軍區長——其它公檢法等小職位的官員就更不必列入了。
因而各州刺史州牧的治所所在之城,西漢時並無任何特別,而東漢之後,才逐漸興起土木,主要也是近二十年來的事情。饒是如此,隴城比起姑臧城來講,其規模已數倍勝之。
隴城,古時也稱作“龍城”,相傳人類始祖女媧就出生在隴城,故隴城素稱“媧皇故里”。其城內外多有女媧之廟,官府來年加以修繕,一年四季也是香火鼎盛。而隴城地處古絲綢之路上,是自古長安經關中,透過關東南大道進入甘肅境內的第一重鎮,歷來是商賈雲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驛站——當然是從西北整體來說的,不可同中原相比——而從宏觀上看,隴城西控涼州,東扼三輔,也算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至於郡縣的人口,更遠非武威所能及:據記載武威原本是匈奴休屠王舊都,漢初武帝北征匈奴之後下令將中原二十萬囚犯及無業者遷徙至西北,武威當時規模稍大,因而民眾大多聚集於姑臧,當時大約武威一郡便有七八萬人口;而後數百年之內又慢慢向東遷徙轉移,時至今日,武威人丁僅僅不足六萬,漢陽一郡卻已有三萬餘戶,人口十五六萬,幾乎三倍於武威,而作為治所的隴城,便有近五萬人口。
民眾多繁華,繁華則富裕,富裕必為官之寶地。
故涼州十二郡國,論富裕繁華,首推漢陽(十五六萬),其次武都(十萬),而無論武威(七八萬)或是金城(三四萬,另外以上資料中羌人數目不詳),都只是下等郡而已;至於張掖敦煌等地,越往西看領地越大,但人口也只有三四萬罷了,何況土地貧瘠,異族聚集,羌胡之人屢屢侵擾,最為下等。
所以如果原本為中原郡縣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