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北對峙(五)
以來說,對於日本的控制是勢在必行的,姜明也不徹底的消滅這個民族,將大宋的子民移居過來一部分生活,是這隻他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中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在經過歷代大儒們的揚光大,到了朱熹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集宋朝理學之大成,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之後。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成了千古名句,嚴重的約束著百姓的行為,想要大批次的移民簡直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臺灣那麼一個平靜的地方,待到江南稍微平定之後,那裡的人也紛紛的要求還鄉,要不是當初抓了大批的海盜和戰俘充當勞力,恐怕現在臺灣又已經恢復了原來的荒涼。
更不要說讓大宋的人去日本那種彈丸小島,受到那裡冰天雪地的侵擾。不過沒有去過,不知道是不是現在的日本平均天還有四次的地震生。這種居住條件,怎麼能讓久居在四季春、詩如畫的江南百忍受呢。由於要完成南北對峙的計劃,所以,近一年來,基本上對於龜山和後宇多都沒有怎麼見過。只是閒暇時想起來,招募一些高僧、道家之人輪流上陣,輔助一些文人雅士前往拜見,總之來說,基本上沒有讓這兩個人有十分空閒的時間,所以,據負責監視他們的全真子弟說,這父子二人還算是比較老實,只在懷安駐紮的日本追隨武士和臣民表示了對天皇的有些不滿意,按照中國的俗話說,就是有些埋怨天皇樂不思蜀了。
不過在西園寺實兼的壓制下,也沒有其他的嚴重的事態生,不過在赤紅軍年初開拔到長江沿線一帶的時候,為了防止福州附近駐紮之勇軍壓制不住這些創造武士道的御家人,特別將其打散分在赤紅八軍和王阿強的僱傭軍團之中,充做蕃兵使用,倒是起了定的效果,是也給他們接觸日本來使提供了便利,使其早早的知道了日本國內的情況,於是人心大動,仗著自己那綿薄的軍功,要求大宋兌現承諾,護送後宇多天皇龜山上皇返回日本。
當然,這一切也正中了姜明的下懷。於中二年提出《賜還三神器,助日本復國法案》提交政事堂進行商討,並很快的達成了致的意見。
因為龜山上皇和後宇多天皇自從來到福州以後,一隻很安於本分,平日深居簡出,只是和高僧暢談佛理。還有就是和一些文人騷客附庸風雅的在那裡吟詩作賦。很是得到大量理學大師的稱讚,而且北條時宗是以臣下之名。在先皇沒有危險的情況之下,沒有考慮著何迎回天皇,而是擅自廢立,正暗合了在開封的小順昌王朝乃是忽必烈所立之傀儡,豈能容許這種情況的生呢?
姜明的《賜還三神器,助日本復國法案》迅速的得到了透過,而後就是政務院進行復核,雖然是對這些身不足五尺、顯些猥瑣的人沒有什麼印象,是商人出於通商的需要,士族透過平日這些日本人對自己的禮貌。而很多人則是可憐其現在的境遇,想起了大宋在幾年前的遭遇,露出了同情之心。
政務院幾乎也是透過這項法案,那麼就交與皇上御批,後交與兵部議出何時何人帶兵護送日本國主回去復國。
姜明提出的問,很快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因為他還是把握住問題的根本解決源頭,就是兵之大權所在還是在他的手中,無論要派遣那裡的大軍,都要受到赤紅軍隨時的震懾,而且在陸秀夫等人的可以引
,甚至還有讓姜明親自率大軍幫助日本復國的呼
這一招已經是過時的用法了。姜明心裡有些無奈,想到,這些書生難道真的以為現在的形式,只要把自己調開,就可以趁機把握朝政了嗎?
更何況,現在的朝政還真的那麼有用嗎?姜明有些想不通,政務院的產生,就是預示著朝廷諸臣的權力消弱。因為政務院的人,雖然沒有官職在身,哪個不是一方的豪強或一代名士,既然把他們招攬過來賦予其牽制政事堂的職責。那麼想讓他們再放手,那就不是一個輕易的事情了。
而且,現在戰亂初平,萬事待興。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得罪這些政務院的人員。否則,個政事堂的人都有一方守土職責,還要靠這些大佬們給予支援。
不過就是能看出來是想調走自己,姜明也決定暫時離開一下,算是調和一下雙方的矛盾點吧。只要是赤紅軍和臺灣仍然在自己手中,就不怕形勢有什麼逆轉。
中二年六月初五,大宋皇帝趙下旨,賜還日本國主三神器,詔命太師姜明統御勇軍五萬人,以超影軍為先鋒,護送日本國主龜山和後宇多國主回日本就位復國。
中二年六月十五,大軍在明州起航,直奔日本壹岐島而去,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