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作為曾經江南的政治中心,三百年曆經六朝數十代帝王更替的古都,金陵城可以說是成為各色野心家和篡逆者,反覆洗地和重建,表演悲歡離合,是非成敗,將相王侯寧有種的大舞臺。
因此繁華過眼,風流消盡之後。直到大唐開平了上百年,還沒完全恢復舊觀,只留下無數的古蹟和傳說,因此金陵也被稱為典故之城,經歷和見證了人世太多的悲歡離合,每寸土地,一磚一瓦彷彿都有了自己的靈魂,自己的傳說和典故。
就我看來,作為無數詩篇名句中的“帝王州”,金陵實在名不符其實,特別是見證了揚州繁華鼎盛之後。城中如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高門甲地冠蓋聚集的地段,現今門可羅雀;曾經船幅雲集的抱瀆岡,也被荒廢了多年,秦淮河所屬的水系英文缺少疏浚,乾脆河床淤積了起來變得河道狹窄,連大一些的沙船都過不去。
作為東南城市經濟的最高水平的代表,曾經的六朝都城——金陵(南京)的衰落,長江和運河交匯處的廣陵(揚州)卻日趨繁榮,可以在大唐百餘年曆代傳著的詩文中,對金陵的感懷傷古和對廣陵的期頤憧憬,深刻的體會出這個時勢演變的巨大落差。連一貫稱著於史的人文鼎盛,也被吸引到了附近的淮揚之地。
而金陵日益破敗的罪魁禍首,那位二世祖隋煬帝亦有一份功勞。
南朝梁後期侯景之亂,使建康城遭到嚴重破壞,陳時稍稍恢復。隋開皇九年(589)文帝滅陳,楊廣為主帥,平建康城邑為耕地,又廢毀東府城及丹陽郡城,繁華的六朝古都,被夷為平地,如今儲存完好一些,只剩下個石頭城。
作為勝守之地,現今石頭城的格局其實並不大,再加上城牆下沿江堤,重新發展起來的市坊民居,就是現今的建業郡首府——金陵縣,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大運河修通後,以建康為中心的水運體系完全被大運河所取代,而廣陵正處於大運河與長江天然航道的交匯點上,南連江、海,北接淮、汴,成為南北水路交通與運輸的樞紐和財貨的集散地,以廣陵為中心的水上運輸網路體系開始形成。於是六朝金陵的繁華逐步發展為唐代廣陵的繁華。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此發生位移。
到了本朝,作為經濟重鎮的廣陵,商業相當發達,城市消費高得驚人,難怪當年李酒鬼也要哀嘆“囊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比得上後世魔都的居不易了。
在此之前,
我對此地的印象,最初來自某個上海唐會小癟三一月變成近代中國最大軍閥頭子的發跡史《金陵*夢》,比如在夫子廟前為了花船*子的坐序,而爭風吃醋大打出手,號稱身價五萬一票的國大代表們。
繁華富庶的環境和龍盤虎踞山河勝形的地理格局,很容易養成了靡靡享樂不思進取的風氣,也似乎成了一種甜蜜的讓人難以自拔的詛咒,最終定都在這裡的,幾乎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不過數十年的改朝換代週期和頻繁更替的君王們。
雄才偉略的朱元璋逆天的以南伐北,似乎打破了這個詛咒,卻又在他的孫子建文帝身上重演。
噥噥綿綿的南曲小調,再次將我的思緒拉回來。
船頭艙中,從當地延請來的樂班,正在唱《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為陳後主創制的樂曲名,原歌辭已不傳。眼下唱的也不是張若虛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海上生明月”。
而是隋煬帝在江都繼作兩首五言二韻: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共星來”
由於貪戀遊玩,回船後已經過了午飯的時間,乾脆把城中的名廚聯通整套傢什搬來,在船上享用金陵本地特有的大肉圓子宴,蛋清合筍碎、菇末,腿蓉、雞丁、蝦泥,捏成水煮不散的肉糰子,經過煎炸煮烤紅燒清蒸等各色做法,加上牛筋、河魚、老鱉、水芹、菱角、蓮藕、蘆蒿等配菜、被做成一席菜色。
配湯是當地的鹽筍烹老鴨,黃腳老鴨被慢火燉至骨酥肉爛,用筷子一戳,就皮肉四散,灰褐色的鹽筍被煮得發白,才算火候到。
“再過些日子,就是稻熟的初季,我們可以在江陵賞菊吃肥膏大蟹了……”
我自言自語到。
由於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陽澄湖大閘蟹的概念,陽澄湖所在,早被我派人圈佔了起來,建起專門提供水產的別莊,但當代公認最好的蟹類,卻是出自江陵所在的荊州地區,也是天下最早稻熟蟹肥的地區,江陵蟹號稱五膏三油肉兩分的肥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