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部分(2 / 4)

小說:幻之盛唐 作者:團團

所謂三差制度,在營以上由中軍派遣隨行參軍,以備參佐;在團以上由法曹派遣的軍法虞侯,以糾檢風紀;在隊上差遣以武學出身的見習士官為領副。

一選就是,在火以下,讓士兵自選管理飲食的專人,比同火副算是半個官,也算是小小的自治精神,龍武軍的食料和餉錢是分開管理的,中間儘量減少過手的環節。

一材,就是材官制度,顧名思義就司材之官,鑑於龍武軍的新式裝備名目繁多,在戰場上的軍械消耗很大,而產生一些兵備保養不善的問題,而特地創立的,相當於後世的槍炮軍士,由軍器監派遣或培訓專門的人員,在團、隊一級,對各種器械的使用維護包養修繕,進行指導。平時軍屬的匠戶營所轄修造所進行管理。

三差一選一材的體制,在長安的亂戰中揮了難以想象的作用,由於是突然襲擊,許多營團直接被突如其來的敵人,分割成若干各小集團各自為戰,一些主官校尉接戰沒多久就戰死,這時候副尉繼續指揮,副尉也陣亡,由軍法官按照序列接替指揮,軍法官陣亡後,參佐官繼續指揮,參佐官陣亡,材官接任,團屬主官、差遣官、材官全部戰死,則由次一級的席老兵隊隊正接手……

因此,哪怕損失了幾乎所有負責指揮的軍頭,殘餘的部隊還能夠忙而不亂的繼續戰鬥上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脫離戰鬥,因此大多數建制都得以儲存下來。

在外軍,則推行五兵輪邊制度,但凡設計邊防關要之所在,由定期輪換的少量禁軍、部分衛軍,配合本地邊軍進行協守,在節度使的本鎮治所,則由節鎮的牙兵,衛軍、地方守捉或團練兵,構成三極戰備層次,以達到相互檢視的目的,減少變亂或是尾大不掉的風險。

相對中軍的大換血,除了被整頓的關內和隴右兩大節度使,其他大部分外軍還是沿襲了傳統的監軍制度,只不過變成內官、御史的雙軌制,內官負責與朝廷的聯絡,和定期報告將領的言行,隨軍御史又稱察官,則負責糾檢軍中風紀。不過隨著由武學培訓各道推薦來的將校士官,陸續還本鎮後,其中某些人還將當負起眼線和報告的任務。

至少在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或是削弱外軍中個人色彩和山頭主義的影響,加強朝廷的中央集權上,無論是新天子還是列位宰輔,對我在大多數措施的態度上,多是比較接近的贊同態度或者是默許的立場,所差別的知識行事的態度和方式

第四百四十五章晚亭

根據新釐定的名冊,

不計各色參佐僚屬文吏,正編左右龍武軍各一萬六千人,左神策軍一萬二千人,左右金吾駐京本部各九千人,右威衛、左領軍衛,各一萬零三百人,樞密院教導軍八千人,同、華諸州守捉營約兩萬三千人。

這還不包括被改編成府兵模式的各大軍屯據點數十個,分佈在山南,江西、劍南、南平到關內之間,大概也有數萬規模的預備役,此外還有一些半官方半地方的武裝力量,也不算在其中。此外還有大量因為年紀大,傷病已經不適合一線服役的軍士,被轉入這些二三線預備役或者相關產業,也有部分動員能力。

因為相比大唐衛禁律中,15歲到6o歲的服役年齡,龍武軍的服役年限要短的多,15歲以上只能做童子軍和武學初小,18歲勉強夠格預備役和新兵,2o歲才為正兵,45…5o歲就可以考慮拿著傷病補助,戰利品和軍功換來的保身錢,到互濟會里尋求轉業安置,但是按照朝廷的標準,他們也還算是正當“壯年”的軍人。

編制既然增加了,開支也就增加了,就算是軍屯性質的預備役,也要定期軍事訓練和裝備的投入,空出來的更多位置,也更加方便摻點沙子,做點手腳什麼的,我想這就是某些大人那麼爽快的支援一下丟給我好幾個番號的緣故,可惜他們似乎低估了我這個體系的潛力,我有的兩學未來三年畢業的學員,如果我不惜代價和成本,犧牲一些產能,輕易還可以再編上幾個全員軍。

另外,

因為樞密院建立之後,起碼一下多了一大堆龍武軍體系意外,需要處理的額外開支,還有一些諸如劍南八州六鎮、南平府、三受降之類的邊軍,也因為傳統合作的淵源,定期接受補貼和政策傾斜的援助。現在也名正言順的掛到收支賬目上。

雖然現在的新體制,朝廷直。屬中外軍的例餉由兵部支、糧料由戶部支,駐防地方的物補,由所在道上支憑,只有兵、調防、行軍、徵之類的時候,才歸到樞密院統一支使,若要額外追加民夫、工役所費,也由所在軍呈報樞密院核准後,才能從司農寺劃撥出來專費,但是例常士官、軍將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