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解下一個帶鎖的銅質圓筒,從袖袋裡取出一柄特製的鑰匙,開啟圓筒,取出一張信箋,他展開信箋細細一讀,瞬間變了臉色——
“好個肆意妄為的小人!”
七八天後,聖人的身體徹底養好了,他正準備著手處理荒廢月餘的政務時,忽然得到一份戰報:平西大軍深入草原尋敵,結果賀魯的主力沒有尋到,反倒接連中了幾股突厥兵的埋伏,損失不小。
再加上大軍戰線拉得太長,後方的供給不及時,而恰在此時,消失已久的突厥大軍忽然出現,雙方一場惡戰,大唐的十萬大軍折損近半……
ps:一更。
☆、第397章 蠢蠢欲動
一直以來,皇帝也好,朝廷的大佬們也好,都沒有把賀魯部的叛亂當成一回事兒。
但今日的這份戰報,卻似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的抽在了天朝君臣所有人的臉上。
打臉呀,赤果果的打臉呀,想那賀魯部不過區區幾萬人,平西大軍出征一年多了,竟還沒有徹底剿清。
更丟臉的是,平西大軍的兵馬人數比人家多呀,而且背後還有富足鼎盛的大唐帝國做後盾,沒能儘快平定叛亂不說,如今更是吃了個大敗仗。
十萬大軍折損近半。
這是什麼概念?
這件事帶來的影響又是怎樣的深遠?!
就是皇帝再疏於政務,就是他再沒把賀魯放在眼中,但此時此刻,握著這份戰報,他也恨不得把領軍的總管、副總管拎到御前,揪著他們的脖子問一句,“你們都是吃乾飯的呀,如此有利的條件下,竟然還能吃敗仗?!”
只可惜,總管、副總管都在西北,而唯一一個留京的副總管蕭駙馬又丁憂在家,早已卸職多時,兵敗之事,怎麼都與人家牽扯不到關係。
滿腔怒火找不到地方宣洩,皇帝氣得在大殿裡轉來轉去,好一會兒才想起來,這是軍國大事,理當與議事堂的重臣們好好商議一番。
皇帝停住腳步,站在書案前,揚聲將內侍喚進來,“去,把議事堂的幾位郎君請來!”
小內侍答應一聲,便麻利的下去傳旨了。
崔澤重返議事堂,最近一段時間都在整理政務,忽聽到聖人宣召,忙丟下手裡的卷宗,整理了下官服。戴上官帽,匆匆的朝議事堂而去。
待崔澤趕到的時候,議事堂裡已經坐滿了人,除了其它四位宰相,早就淡出朝政的長孫司空也赫然在座。
瞧著眾人肅穆的樣子,崔澤心裡咯噔一下。知道定是有要事發生了。
饒是崔澤做足了心理準備,但他還是沒想到,皇帝竟然想御駕親征。
這、這也太兒戲了吧。
包括崔澤在內的五個宰相,齊齊勸諫皇帝‘三思’,御駕親征不是小事,且現在的局勢也沒有到了非要皇帝親自上戰場的地步。而且說句不好聽的,皇帝的能力有限,他跟英明神武的先帝絕對不是一個等級上的人。
讓從未上過戰場的皇帝去打仗,對上的還是兇殘狡詐的賀魯,這不是讓皇帝去送死嗎?!
雖然當今登基後的表現讓群臣不甚滿意。但他們也沒想著換皇帝呀。
而且最近京中風雲突變,大皇子和韋家四處串聯,新一輪的奪嫡大戰正式打響,若皇帝在此時離京,就算他沒有被賀魯幹掉,也有可能被某個兒子或兄弟幹掉。
好吧,幾位宰相承認自己想多了,但有一件事很明確,那就是打死不能讓皇帝離京。
五位宰相輪番上陣,這個引經據典。那個長篇大論,別看一干老臣頭髮花白、年長老邁的樣子,但耍起嘴皮子來,絕對比專業的御史還要犀利。
皇帝直接被一群老頭兒嘚啵嘚的給繞暈了,呆愣愣的盤膝坐在榻上,瞪大一雙眼睛看著幾張開開合合的大嘴。
最後,長孫無忌上陣了,直接給出結論:“聖人貴體剛剛痊癒,不宜操勞過度,親自出徵一事。還是緩一緩吧。當務之急,還是先議一議派兵增援的事吧。”
這話很有道理,不管是皇帝親自出徵,還是另選大將出徵,都是要帶兵去增援的。
而增援不是簡單事兒,絕不是上嘴皮子一碰下嘴皮子就能解決的問題:從何處調集府兵,調集多少人,器械、馬匹、糧草等如何籌集等等等等。
都需要一一討論。
至於統帥,倒是可以先壓一壓再議了。
皇帝沒意見,很痛快的表示‘司空言之有理’。
於是,議事堂開始熱烈討論起來。
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