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了?」
「這是第八次了,再這樣下去」
朝官一個個加入這紛紛的議論中,忽地一聲低斥從前方傳來。
「各位,請肅靜。」
朝臣們不約而同地停止了議論,看向端坐在左右兩方首位的吏部尚書與攝政臨王,不由得感到一股莫名的壓力。
只見吏部尚書從首位上坐起,眼神威而不厲的掃視眾人一眼,聲音和緩卻清楚地道:「一國之君豈容臣子議論。諸位大人望請自重。」
剛剛加入議論王上的朝官們在這威而不厲的視線下紛紛心虛地低下了頭。
而這頭,只見臨王放下啜飲到一半的茶杯,一句話也沒有說,表情莫測地看著空虛以待的玉座。
朝官們心中突感悚然,更不敢再多言。
當今東陵朝政,由吏部尚書與臨王分持。
吏部尚書年約六旬,是東陵國三代老臣,也是朝廷倚為棟樑的股肱大臣。
而臨王則是前王的幼弟、當今王上的王叔,王城一萬五千的禁衛軍便由臨王統領,負責守衛王城與王宮的安全。
除此之外,由於太子年幼登基,臨王順勢以攝政之名取得朝中實權,這樣一個握有重權的王室貴族,竟生了一張龍眉鳳目、俊美無儔的臉孔,著實令人詫異。
年二十有四的臨王,至今尚未選妃,堪稱東陵第一美男子的他,非但是他國公主屬意的如意郎君,也是王室中除了當今東陵新王以外,最接近玉座之人。
也因此,儘管吏部尚書輔佐太子繼位為新王,但對臨王的反彈之意從來不敢太過明顯。因為只要當今王上在留下子嗣前出了任何「意外」,這個俊美的臨王將會變成下一任的東陵國君。
而臨王名義上雖為攝政王,但前王遺詔中指定吏部尚書為朝中首輔,再加上支援原太子的官員都是對前王忠心耿耿的大臣,又皆出於吏部尚書門下,因此對於這位與他實際上分了權的老首輔也是輕忽不得。
尚須一提的是,目前東陵的政治勢力除了吏部尚書等人以及臨王兩派之外,還有兩位擁有強大兵權的高階將領足以權傾全國。
東陵國曆代以來,朝中出自王室的上將軍皆握有強大的兵力。
除了臨王手中握有一萬五千禁衛軍之外,另外兩位上將軍的手中各自分掌有十五萬的兵馬。
金虎將軍是當今太后的兄長。金氏一族男子多驍勇善戰,歷來皆擔任東陵國中的上級武將。
另外一位銀騎將軍則出自開國將軍的嫡傳家族,在國中的地位相當特殊。
兩位將軍手中的兵權足以影響國運的發展,也因此深為朝中官員忌憚,甚至演變成一方面既想拉攏,一方面卻又想除之而後快的局面。
前王在世時,吏部尚書等人雖然極力暗示君王應該收斂武將的兵權,但始終不敢做得太過明顯。而前王對兩位將軍極為信任,也不曾真正接受臣子的暗諫。
所幸這兩位將軍都是武人出身,對東陵忠心耿耿,鮮少過問朝中政局,因此在朝廷權力的消長中,竟意外地在前王死後,避開了一場政治上的惡鬥。
東陵朝中兩造的勢力分水,在幼主繼位為東陵新王的第三年時,達到一種詭異而危險的平衡。稍有風吹草動,都會打亂目前這彼此制衡的現況,致使國家崩潰。朝中的政治局面,就膠著在一觸即發的處境上。
像是感受到這潛藏在平靜水面下的暗潮洶湧,議事廳中默然無聲。青石地板上輝映著森冷的寒光。
忽地,宮外的更漏傳來卯時的報曉聲。
官員們這才察覺到,不知不覺中,東陵王在今天的朝議上已經遲了兩個時辰,不由得為國家的前程擔憂起來。
正當眾人百轉回腸之際,一群宮女簇擁著一個身穿東陵王族服飾,頭戴金色玉冠,年約十六的俊秀少年往議事廳走來。
還會是誰?
當然是擺盡了架子讓一票朝臣久候的新王。
只見他笑容可掬地從正門領頭走進了議事廳。「各位早,不好意思讓諸位大人久候了。」爽朗的聲音中還帶著少年人才有的淘氣。
朝官們心中就算不悅,也不敢當著王上的面發作出來,只能勉強微笑以對。
「首輔大人早,王叔早。」東陵王朝兩人頷首致意後,轉身登上玉座。
吏部尚書立即躬身道:「朝議乃一國大事,需要王上主持定奪,萬請王上保重貴體。」言下之意,當然是請這位新王要早起,不要貪歡。
「多謝首輔大人關心,本王身體十分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