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2 / 4)

譚政非常重視對部隊進行政治思想教育,越是到戰役戰鬥的重要時刻,越能顯示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正如譚政自己所說:“深入的政治思想動員和有力的宣傳鼓動,是取得勝利的保證。”

這一次也不例外。四野前指釋出的動員令指出:敵於明晨開始自容縣、鬱林之線向信宜、茂名、化縣、廉江之線進攻,企圖壓迫我軍於海濱並乘勢拼死向南突圍。桂系部隊是有戰鬥力的,不可輕視。敵人此次行動是他的生死鬥爭,必然決心死拼。敵現所集中兵力的數目與我軍目前所能參戰部隊的數目相差不遠,我軍多敵無幾。各參戰部隊必須發揚機動作戰的精神,在戰術上注意集中兵力,重點攻擊,各個擊破,嚴戒分散兵力;對已佔領陣地和戰鬥力較強之桂軍,應準備好後再行猛攻,不可零散亂打;對退卻之桂軍,則應猛烈追擊,使其一亂不可收拾。動員今最後強調,“此為帶最後性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戰,各部須立即進行充分的政治動員,發揮最高度的積極性、勇敢性、堅決性,嚴戒輕敵鬆懈。只要此敵殲滅,則解放瓊崖、臺灣與雲南皆屬易事,否則敵退瓊崖、臺灣或雲南,則對爾後作戰增加困難。故我全體指戰員須奮勇作戰,各級指揮員尤須嚴密細心組織戰鬥,每個指戰員要爭取在此次機會立功。”

林彪沒想到,陳賡對他的部署有不同的意見。

自從歸林彪指揮以來,這是陳賡第三次對林彪的部署提出異議。

陳賡就是這樣的人,敢做敢為,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就堅持。即使林彪是自己的直接上級,哪怕林彪也同樣固執己見。這一點,陳賡與林彪倒有些相似之處。

林、陳的第一次分歧是在1949年7 月。那時,林彪的指揮部還在鄭州,陳賡的兵團司令部進到江西的樟樹鎮。林彪電令陳賡兵團於7 月中旬渡贛江經宜春,進入湖南醴陵、衡陽、株洲一線,準備與白崇禧的主力決戰。陳賡卻認為如此部署不妥,建議仍按原計劃迂迴廣東。林彪不同意,堅持說決心已下,不能更改。無奈,陳賡只好直接致電軍委,陳述自己的意見:四野規定的此次側擊行動,構不成對白崇禧的包圍。我部人馬逾萬,稍有動作,極易被敵發覺,而敵一旦發覺,即會火速返回兩廣,於下仗極為不利。而且,時值盛夏,部隊北方兵多,水土不服,非戰鬥減員不少。因此,建議充分利用我兵團有利態勢,繼續向南推進,搞大迂迴,佔廣州,堵截敵人向廣東之逃路。當然,陳賡同時也表示,部隊正在待命,準備隨時執行四野的作戰計劃。毛澤東第一次出來裁決,於7 月16、17日連續發出了兩封電報,明確提出了對白崇禧集團實施大迂迴大包圍的作戰方針,同時對陳賡兵團的進軍方向和具體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基本上同意了陳賡的意見。陳賡受到鼓舞。林彪雖然有些難堪,但還是愉快地接受了毛澤東的裁決。

林、陳的第二次分歧是在廣東戰役期間,詳情前文已作了交代。當兩人意見僵持不下時,還是由毛澤東出來裁決。不過,毛澤東先是支援林彪的主張。後來,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最終還是採納了陳賡的意見。

這一次是林、陳的第三次分歧。

陳賡接到四野前指的電報後,認為第4 兵團距魯道源兵團較遠,可能追趕不及,貽誤戰機。

22日22時,陳賡、郭天民致電四野前指:22日13時電令奉悉,我們堅決執行。但有如下意見提供參考:(一)13軍如以一個師守廉江,受敵三面攻擊,如張淦以全力向南突擊,廉江防線有被突破之危險。

(二)如故犧牲魯道源兵團,求得主力自北海出海(該處能泊三千噸船),未能消滅敵之主力。

(三)13軍、14軍自現位置轉入新位置須三日行程,是否有貽誤戰機之危險。為此,提議是否就現態勢首先求得殲滅張淦兵團,然後再殲滅魯道源兵團。

林彪仍堅持自己的部署不變。23日4 時,四野前指覆電陳賡、郭天民:(一)我仍決心首先殲滅魯道源部。

(二)15軍應集結於信宜及東南四十里地區;14軍應以兩個師集結於信宜西南四十里地區,14軍之一個師即移南塘圩(茂名西北),準備抗擊向茂名前進之敵七軍。

(三)13軍應以兩個師移合江、那霧圩\抗擊向化縣前進之48軍、126 軍,13軍留廉江之一個師,可進行大膽的機動防禦。如情況萬一困難時,則可向中洞圩靠攏,以便全力抗擊張淦。

為表示自己決心的堅定,24日11時,林彪再次致電陳賡、郭天民,同時上報中央軍委:“現我決以13軍留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