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守廉江,以兩個師於化縣以北地區,以頑強防禦阻擊、鉗制張淦餘漢謀兩兵團,集中14軍於信宜以西、15軍於信宜及其東南。43軍於羅定西南地區,求得首先殲滅敵左翼之魯道源兵團,爾後再殲張塗、餘漢謀兵團。”
郭天民是個急性子,一看林彪的覆電就有火,準備親自給中央軍委擬電,陳述自己的意見。陳賡說:“還是我來給林總回電,再陳述一下我們的意見吧。”
陳賡的電報語氣雖然委婉,但決心卻很堅定:“建議我如用43軍及15軍合殲敵125 軍及58軍力量已夠,而以14、13兩軍鉗制敵3 兵團及粵敵,以確保廉江。待北面我兩個軍殲魯敵後,迅速由北向南協同13、14軍合力殲張塗兵團。如此,不但魯匪可以就殲,張匪不能逃走,亦可獲殲。”
如同在廣東戰役期間一樣,這一次毛澤東又要在林彪與陳賡兩種不同意見之間進行裁決。
24日16時,毛澤東致電林彪並告陳賡:根據四野22日諜息,白崇禧決於23日起令其所部共16個師由博白、鬱林、北流、容縣、岑溪之線,向廉江、化縣、茂名、信宜之線攻擊。這是殲滅該敵的好機會,為此請你們注意:(一)陳賡所率四個軍,除一個軍仍照陳賡前提部署由羅定、容縣之線迂迴敵之左側背外,主力似不要進入廣西境,即在廉江、化縣、茂名、信宜之線佈防,置重點於左翼即廉江。化縣地區,待敵來攻而殲滅之。同時以一部對付餘漢謀之配合進攻。
(二)桂林方面之我軍迅速分數路南下,攻敵側背,置重點於左翼,即賓州、貴縣、鬱林之線,但未知時間上來得及否。
(三)白匪主力既確定向雷州半島逃竄,我程子華兵團即應分數路寬正面,第一步向百色、南寧之線,第二步向龍州。南寧之線攻進,以期盡殲逃敵於龍州、海防國境線上。
(四)以上是否可行,請按情酌定。
雖說是“按情酌定”,實際上基本肯定了陳賡的意見。
既然是“按情酌定”,實際情況也的確發生了變化。林彪原計劃以陳賡兵團主力及第43軍首先殲滅魯道源兵團,爾後再殲滅張淦兵團和餘漢謀部,但25日張淦兵團第7 軍兩個師已進至信宜西南寶圩地區,魯道源兵團第58軍已到達信宜以北之安峨圩、橋頭鋪、金洞圩地區。根據當時雙方態勢,陳賡兵團北上打魯道源兵團確實已來不及。林彪也算有了一個下臺的臺階。
25日22時半,四野前指電令陳賡、郭天民:依據本日黃昏時敵我位置,我14、15兩軍趕不上打魯道源,“因此4 兵團應即佈置就近首先殲滅敵第7 軍之兩個師,仍以13軍及14軍之一個師在正面頑抗和消耗敵人,14軍主力及15軍全部向敵左側後攻擊,配合正面殲敵。”
接到軍委和林彪新的指示,陳賡的心頭總算一塊石頭落了地。
陳賡一直認為,當時林彪所作的部署是錯誤的,而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直到1960年(請注意,那是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前)陳賡撰寫《在祖國南部邊疆的三次追殲戰》一文中仍清楚地寫道:“回憶這一戰役深感毛主席的偉大。當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部署。這種部署是違背毛主席的戰略方針的。如果按這種部署,白崇禧集團就會從雷州半島逃跑了。”
緊張激烈的粵桂邊境殲滅戰開始了。
26日晨,陳賡指示第13軍於廉江、合江地區堵擊國民黨軍東進,第14軍主力秘密移至茂名西北之南塘圩地區,第15軍秘密移至信宜西南之仁厚坡、青山嶺地區,待桂系第7 軍經南塘圩向茂名前進時而殲滅之。
同日,張淦第3 兵團第48軍第138 師與陳賡兵團第13軍一部在化縣以西地區打響。第13軍節節抗擊,誘敵深入。27日,張塗兵團第7 軍在飛機的配合下向陳賡兵團第14、15軍陣地猛攻,但在解放軍的抗擊下毫無進展。
此時,林彪第43軍突然出現於信宜以北的橋頭鋪、安峨圩地區,迎殲由桂北南下的魯道源第11兵團,一舉將其先頭部隊第58軍第226 師擊潰,該軍急向容縣、北流收縮。第43軍跟蹤猛追。
由於魯道源兵團向北撤退,致使張淦兵團側翼暴露,陷人孤軍突出的地位。此時,張淦兵團被陳賡兵團主力阻於信宜東北的新圩、金洞圩及信宜以西的寶圩一線。
陳賡即抓住時機,以第14、15軍共五個師的兵力於27日下午對張淦第7 軍實施合圍。第7 軍在遭到猛烈攻擊下,傷亡較大,慌忙向陸川方向撤逃,第14、15軍尾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