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之上崇山峻嶺數不勝數,根本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因此被稱為‘南疆’。然則南疆地處我大漢疆土之內,早晚都會開鑿出道路,將其納入我大漢王化之下,是以進駐南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暫時不用管它。單說益州西南和西邊的毒瘴叢林,那裡確實存在著廣博土地,其間生存著許多部落,就像南蠻部落一樣。
而我漢人之所以從未涉足其中,原因很多,最關鍵之處無外乎此三點。其一,西南叢林毒瘴瀰漫、終年不散,毒蟲猛獸頗多,令人生畏。其二,叢林炎熱,陰寒潮溼,我漢人涉足其中,水土不服,易生疾患,難以適應。其三,南地水網密佈,通行不便,阻塞道路,不利大隊人馬行軍。此外,還有天氣多變。氣候變幻莫測等制約因素,其中不乏雪山、沼澤等惡劣環境。由此使得這些疆域數百年來一直**於大漢之外,人跡罕至。所知寥寥。
但是這些困難總要一點點克服,不能望而卻步,繼而將其徹底遺忘。只要我等不輕言放棄,堅持探索,穩步推進,終有一日能夠克服困難,進入這些未知的疆域。只要肯努力,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難倒英雄輩出的大漢民族。對此我深信不疑!”這番話是李利的肺腑之言,亦是有感而發。
面對英姿勃發的周瑜、法正和諸葛亮三人,又置身於益州境內,再世為人的李利不由想到許多和他們相關的事情。
歷史上,周瑜曾經千方百計地謀取荊州,屢敗屢戰,併為此付出生命,年僅三十六歲便英年早逝;而流芳千古的武侯諸葛亮,窮盡一生心血都在謀劃著北伐中原。一次又一次勞師遠征,奔赴千里攻打西涼,最終仍是以失敗而告終,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佳話。法正也不例外。所有心思都用在中興漢室,輔佐劉備身上,同樣是年壽不永。英年早逝。
這些對於李利而言已經塵封的歷史,讓他感慨良多。思緒萬千。此刻談論到南蠻問題的時候,李利萌生一個極其大膽的設想。假如歷史上的周瑜輔佐孫權割據江東之際,他能將目標從荊州轉移到江東以南和西邊的所謂蠻夷之地,繼而傾盡畢生精力,率領東吳水軍西南挺進,其結果又將是何等景象?
與之相對的是,諸葛亮窮盡一生心血都在北伐,為此不惜數次遠赴千里之外勞師遠征。倘若他將戰略目標轉移到益州西南或西邊的廣博地域,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加上益州後方的錢糧供給,未必不能在西南再建一個強大的帝國。要知道益州之外還有極其遼闊的土地,諸如後世的越南、寮國、緬甸、**和印度等疆域,其疆域之大,與大漢疆域相比亦不遑多讓,甚至猶有過之。
有道是:千里蜀道難於上青天。可是蜀漢大軍卻在這條蜀道上耗盡數十年光景,翻來覆去折騰了十幾回,怎麼就不能穿過南蠻領地,向西南和西邊開疆擴土呢?歷史上的諸葛亮已經平定了南蠻,克服了毒瘴,怎麼就不能再進一步呢?古老的印度文明能與華夏文明相媲美,以諸葛武侯的通天徹地之能,窮盡一生心血,即使不能佔領其全境,打下半壁江山完全沒有問題,如此便可再創一個華夏文明,再建一個東方帝國。
如果諸葛亮果真這麼做了,那麼他將蜀漢的戰略縱深足足延長了數千裡,甚至是萬里。如此以來,曹魏又有何懼?彼此間完全可以成為友好鄰邦,畢竟都是同族同種的炎黃子孫,一個在東方,一個佔據西方,相隔數萬裡,真正可以做到相安無事,互通有無,甚至可以攜手共進,重新書寫輝煌的華夏文明。
可是認知上的侷限性,讓這些驚才絕豔的曠世之才將一生心血都用在內訌廝鬥之上,目光始終盯著大漢十三州,根本就沒有想過探索未知的疆域,為炎黃子孫開疆擴土。
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大漢之外還有毗鄰的疆土,是以沒有開疆擴土之念,但是李利不能不想,甚至時刻都將此事記在心上,片刻不曾或忘。正如他自己所說,有生之年不管能不能實現如此宏大的願望,但他都要為此付出努力,一步步推進,能佔多少佔多少,為後世子嗣作出表率,讓他們知道大漢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大漢之外還有更加遼闊的土地。
但是,目前局勢已然是箭在玄上不得不發,平定天下已是大勢所趨。畢竟冀州曹操和荊州劉表的地盤勢力都處於腹心位置,斷然不能坐視不理,必須予以清除,否則李利縱有宏圖大志亦是枉然,根基不穩,什麼事也別想幹成。
第175章 平川之公瑾鎮江州
翌日,周瑜率領整編後的五萬益州軍返回巴郡,坐鎮江州。
此次跟隨他一同前往巴郡的還有呂蒙、鄧賢、吳蘭和嚴顏三將。昨夜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