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層林盡染,江南風景如畫。
江東。討逆將軍,烏程侯府。
大堂上,隨著一名內侍行色匆忙地靠近孫策身邊,低聲竊語一番。孫策聞訊後當即起身離開正堂,致使正在進行的例行議事被迫終止,長史張昭見狀後立刻會意,代孫策下令議事暫時擱置,容後再議。
不等堂下眾文武退去,張昭便快步趕上,緊隨孫策之後進入內堂。與他同來的還有程普、黃蓋、韓當和朱治等四位老將,以及吳景、孫靜和孫賁等孫氏親貴。
這種軍政議事突然中斷的現象,在其他諸侯治下恐怕並不多見,但在江東孫策這裡卻是屢見不鮮,時有發生。對此,江東群賢早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訊息可靠嗎,西涼軍當真攻入西川了?”乍一走進內堂,孫策對早已等候在堂中的蔣欽、周泰二人急聲問道。
眼見孫策大步走進來,蔣欽、周泰連忙起身施禮,隨即蔣欽恭聲道:“稟主公,經細作多方打探,已經可以證實西涼軍確已大舉攻入益州。此外,從近來荊州水軍頻繁調動的跡象上看,劉表也已得知訊息,遂調集大軍對西涼軍加以威懾,以策萬全。”
“哦?”孫策聞聲驚詫,遂徑直走到主位上慢慢坐下,沉吟道:“我道劉景升調集水陸大軍是想與我江東開戰,不承想他此番確是為了提防西涼軍。如此看來,劉表擔心西涼軍攻入西川之後順勢攻打荊州。這個老匹夫終於坐不住了!”
話音未落,張昭、程普、黃蓋等人相繼趕到。躬身施禮後,在孫策擺手示意之下各自落座。
走在最前面的張昭恰好聽到孫策的話。想也不想地接聲道:“主公切勿大意。據在下所知,荊州水軍此次大舉調動頗為蹊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針對西涼軍而去的,實則另有玄機。去歲,主公率軍大敗江夏水軍,致使黃祖帳下數萬水師近乎全軍覆沒,兵馬折損多達三萬之眾,戰後黃祖隻身逃脫;而我江東軍一舉繳獲六千餘艘戰船。幾乎全殲了江夏水師,大獲全勝。這是歷次兩軍交鋒之中是絕無僅有的大勝,與之相對的便是遭遇如此慘敗之後,劉表豈能善罷甘休?”
說到這裡,張昭話音一頓,輕呷一口茶清清嗓子,而後繼續說道:“江夏水師新敗,劉表卻再次調集大軍西進,並且以水軍為主。步軍和戰騎卻不多。眾所周知,西涼軍驍勇善戰,素以陸地稱雄,而西涼李利更是身經百戰。威名赫赫,是以他絕對不會與荊州軍水戰,即便有意進取荊州。也是以陸戰為主。我等都知道,荊州軍若要與西涼軍交鋒。步騎才是重中之重,而水軍的作用則極其有限。可劉表此次調集的兵馬半數以上都是水軍。難道諸位不覺得劉表此舉十分可疑嗎?”
位居武將之首的程普聞言大驚,失聲道:“長史的意思是”
不等程普把話說完,張昭便點頭插話道:“正如將軍所想,在下認為荊州軍此番調集兵馬,名義上是西進,實際上卻是佯動。甚至在下懷疑劉表此舉別有用心,很可能是故佈疑陣,實際卻是暗藏圖謀我江東之心!”
語不驚人死不休。張昭一席話瞬間將堂內眾人的心思轉移到荊州軍和劉表身上,從而不再關注西涼軍是不是已經攻入益州。顯然,在他們看來,江東與益州相距甚遠,益州劉璋的死活跟他們毫無關係,他們真正在乎還是僅有一江之隔的宿敵荊州劉表。
又或者,張昭之所以對西涼李利及西涼軍避而不談,並不是他對西涼軍的動向漠不關心,而是他心存畏懼,蓄意避重就輕。此外,他還清楚主公孫策一直關注著西涼軍的一舉一動,將李利視為生平之最大勁敵,卻輕視荊州劉表。是以張昭覺得自己有必要提醒孫策,西涼軍固然強大,李利固然值得重視,但是擺在江東面前的敵人還是荊州劉表。因此時刻關注荊州軍的動向才是當務之急,其他事情則是細枝末節,不必太過在意。
兩者孰重孰輕,張昭自是心知肚明,可他知道孫策卻不這麼想。一直以來,孫策總是捨近求遠地盯著李利和西涼軍,這讓張昭深感欣慰之餘又頗感無奈。在他看來,孫策心懷大志固然沒錯,見賢思齊也值得稱讚,但是這一切都有個前提,那就是腳踏實地的做好眼前的事情;只有實力足夠強大了,才能向西涼李利那樣的當世霸主發起挑戰,否則就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正因如此,張昭輕易不會在孫策面前提起西涼李利的名字,也不願討論與西涼軍有關的事情,畢竟西涼與江東相隔數千裡,只要李利沒有調集大軍前來廬江,就不必管他。所以張昭對西涼軍的動向並不在意,真正讓他憂慮的還是大江對面的荊州劉景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