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讓劉表萬萬沒想到的是,李利竟然以他擅自撤軍為藉口,突然出兵偷襲宛城,一舉攻佔南陽。
得知南陽落入西涼軍手裡的那一刻,劉表勃然大怒,既而氣急敗壞的大肆咒罵李利和西涼軍。當時他就想出兵再把南陽郡奪回來,給李利還以顏色,讓李利見識見識荊州軍的厲害,讓其知道他劉景升也不是好欺負的。可是,就在大軍集結完畢即將出發之時,劉表又反悔了,他擔心打不過李利,反倒招致西涼軍大舉進攻荊州,如此便得不償失了。
就這樣,劉表退縮了。他生生嚥下了這口惡氣,坐視李利佔據南陽,愣是一聲不吭,息事寧人,預設了這個事實。
殊不知劉表此舉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極大,大到他始料不及的程度,腸子都悔青了。
在李利被推舉為討袁盟主的三年裡,劉表治下的荊州各郡縣至少有十餘萬百姓逃離荊州,半數以上逃往李利治下的司隸、豫州等州郡,剩餘百姓逃到西川去了。而這僅僅是開始,此後一年多時間,又有數萬百姓逃離荊州,進入李利治下州郡,而劉表對此卻無可奈何,只能徒呼哀嘆。
畢竟荊州和南陽郡之間不比其他地方,沒有險峻關隘可守,地形相對平坦,因此邊境城池或關卡根本攔不住想要逃離的百姓;只要這些百姓執意想走,不管荊州軍如何阻攔都擋不住他們的遷徙腳步,早晚都能逃離荊州,遠走他鄉。
如果說大量百姓逃離荊州讓劉表甚是苦惱的話,那麼荊州與李利治下州郡之間絡繹不絕的商旅通商,則讓他痛心疾首,夙夜難寐。按理說,他貴為荊州牧,完全有能力下令封鎖北上南陽的通商道路,嚴禁商旅通行。可實際上卻沒有這麼簡單,他根本阻止不了兩地商賈的交易流通,因為這涉及荊州各大世家和商賈縉紳們的切身利益。
時下西涼軍不僅對冀州曹操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勢,同樣對荊州形成鉗制之勢,堵住了荊州北面和東面的商道。不僅如此,荊州以南是江東孫策的地盤,而劉表和孫策之間乃是宿仇,孫策之父孫堅就是死在劉表手上,因此彼此間早已斷絕來往。而西邊的益州劉璋與荊州同樣是素有嫌隙,早在其父劉焉在世時,因劉表揭發劉焉暗藏帝王之志而結下仇怨。從此以後,荊州和益州兩方勢力雖是共飲一江水,卻老死不相往來,並在邊境上屯集重兵,長期對峙相持。
如此以來,荊州世家和商賈們如果不與李利治下的商旅通商,無異於困住了手腳,無處可去。而劉表一旦下令封鎖關卡,嚴禁與西涼李利治下商賈通商,就等於斷了荊州各大世家和商賈縉紳們的財路,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果真如此的話,必然引起荊州士族和商賈們的強烈不滿,說是怨聲載道亦不為過,由此引發難以估量的嚴重後果,甚至直接危及劉表提領荊州的根基。
正是這種大環境之下,劉表縱然有意抵制西涼李利麾下勢力滲透荊州各郡縣,卻也力不從心,只能坐視治下百姓源源不斷地逃往西涼;眼睜睜看著西涼商隊大搖大擺地進入荊州,與荊州各大世家和商賈們稱兄道弟、大肆交易,卻無可奈何,無力制止。
與之相比,在李利對冀州曹操治下州郡實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李利治下的各大商隊和商賈們卻不受影響。除了冀州、青州和兗州之外,他們可以隨意進入李利治下的所有州郡,可以相對自由的進入荊州和江東,甚至是益州,走遍大半個天下也沒有誰敢為難他們。除此之外,李利治下還有西域通道和塞外商道,可以將西域諸國和草原上的貨物帶入各州,反之亦然;久而久之,不僅商賈們自身收益頗豐,還能促進貨物流通,造福各州百姓。
不得不提的是,迄今為止,西涼軍進取益州的訊息並未流傳開來,傳播範圍仍侷限於長江兩岸,並且,真正知道這一訊息的只有極少數人,例如荊州劉表和江東孫策,以及帳下文武重臣。僅此而已。
壓力就是動力。
面對愈發嚴峻的局勢,冀州曹操、荊州劉表和江東孫策等三路諸侯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在這表面平靜的局面之下,隱藏著無數暗流,各路諸侯都在積極運作,各顯神通,無所不用其極。只不過他們所實施的策略極其隱晦,動作極其隱蔽,尚未暴露在大眾視線之內而已。
而江東孫策的表現無疑是最為搶眼的。趁著天下局勢相對平穩之際,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他撤換了各郡縣七成以上的官吏,對江東世家和士族實行全面清洗,手段極其強硬,儼然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堪稱大刀闊斧
第183章 上善若水至剛易折
晨霧徐徐散去,朝霞灑滿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