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三支大軍雲集逐鹿場
遵照中央軍委“想好下步作戰計劃”的指示,粟裕於1 月22日向中央軍委及劉鄧提出了下一步作戰建軍的意見。他認為,國民黨軍“多采取避實擊虛的戰法,我兵力分散時,則進犯;我集中兵力時,則後縮;敵我兵力相等,則與我糾纏,不讓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況下,我一個戰略區之兵力,對當面之敵作戰,則難取全勝,如待三個戰略區兵力集中,則又失去戰機。”因此,建議劉鄧、陳謝和粟陳三支軍,“在今後一個時期,採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求能較徹底地殲滅敵人一路在此區殲滅戰結束,敵向此區集中,則我又分散或轉至鄰區,總以何區便於殲敵,即向何區集中。如此能有兩三次殲滅戰,則形勢可能變化。”
劉鄧根據粟裕的建議和兵力集結後國民黨軍的部署調整情況,也提出瞭如下建議:粟陳兩軍按原計劃,或直沿平駐路南下,調動敵人,“以便我們集結”。或按新計劃,粟陳兩軍出鄭潼線,“爾後再支援我們,但時間千萬不宜過長,以一個月為期。”或三軍各自尋機殲敵,“我們野戰軍採取寬大機動,或出淮北,或出漢江、桐柏,有利得多,但大別山要受到很大摧殘。”
中央軍委充分研究了粟裕和劉鄧的建議,並對原作戰部署作了相應調整,於1 月26日,確立了“南線三軍三個月行動方針”,其要點是:粟裕、陳賡兩軍,1 月休整,2 月開始新的作戰。2 、3 、4 月內可舉行三次至四次較大戰役,以殲滅較多敵人,即可有力地幫助劉鄧,劉鄧部隊,在3 個月內,以分遣堅持,多休息打小仗,待3 萬新兵到手充實部隊後,則打中等規模之仗。
3 個月內,粟陳兩軍作戰原則是,調動敵人打中等規模之殲滅戰。其機動範圍是鄭洛潼方向,南陽、襄樊方向,信陽、廣水方向,淮陽、開封方向,總以能殲滅較多國民黨軍軍隊,首先配合大別山為原則。其次配合西北、晉冀魯豫和蘇北、蘇中。
西北野戰軍於2 月8 日以前從清澗以北開始南進。
山東兵團第7 、第9 兩縱隊休整完畢後,由膠濟線向蘇北出動。今後蘇北、蘇中可形成一重要戰場,威脅京滬。
這一方針,更加明確了三軍的行動方向與各方達成的作戰目的,就基本行動方向而言,是向西發展,這是因為這裡有好的戰場,可以背靠伏牛山、武當山,依託江漢作前進陣地,如向西發展,則能威脅敵長江防線和大山防線;這裡也是白崇禧顧祝同、胡宗南三個集團的接合部,抓住這裡就可以抓住敵人中原防禦體系的要害和弱點,調動敵人向西,以利大別山根據地的鞏固;在這裡作戰,還可以四面策應。驚了向南以外,西可以策應西北野戰軍向西安、潼關方向的作戰,威脅西線敵人的要地;東可以南渡黃河在豫東魯西南作戰;向北可以與太嶽、太行區老根據地聯絡。
這一作戰方針與部署,著重點是打破國民黨軍中原戰略體系。
1948年1 月底2 月初,中央軍委指示華野第3 、第8 、第10縱隊編為華野第3 兵團,在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榮、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揮下,根據劉伯承、鄧小平的統一部署,在淮河。漢水、隴海鐵路和津浦路之間機動,打中等規模的殲滅戰。劉鄧率大別山區的野戰軍主力推進到淮河、沙河之間休整,爾後機動作戰。
鄧小平等佈置好堅持大別山游擊戰爭之後,即率前方指揮所離開大別山。1948年2 月24日,鄧小平率野戰軍前方指揮部北渡淮河,進到臨泉縣韋寨,與劉伯承率領的野戰軍後方指揮部會合。分別兩個月後的重逢,大家都分外激動。鄧小平關切地詢問劉伯承的健康狀況,劉伯承幽默地說:“沒啥子事,這回大軍出山,可要跟蔣介石、白崇禧好好周旋一番了。”
一席話說得鄧小平開懷大笑。
2 月25日,劉鄧大軍指揮部移駐臨泉以南的吳營。3 月10日又移駐臨泉東南的油房莊。
這時候,隨著圍攻大別山的失敗。國民黨軍在全國其他戰場上也送遭嚴重打擊。
從1947年7 月至9 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進攻以來,戰線步步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推進,不斷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解放區得到鞏固和發展,人民解放軍日益壯大。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南可進逼長江,瞰制南京、武漢、威懾國民黨統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漢水、大巴山,叩擊川東門戶。
為了應付人民解放軍越來越猛烈的攻勢,蔣介石不得不收縮戰線,由全面防禦改為重點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