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救,他又是如何焦急不安!
先於一切思考而存在的純自然的感動就是這樣;自然的憐憫心的力量就是這樣,即使最壞的風俗也不能把它們毀滅。
在劇院中,我們天天可以看到一些人對於劇中不幸者的悲慘遭遇,在那裡傷心落淚,其實倘若這些人自己作了暴君,還會加重對他們的敵人的虐待。正如嗜殺的蘇拉,對於不是由他自己所造成的痛苦,也非常傷感;又如菲爾王亞歷山大①不敢去看任何悲劇的演出,怕人們會看見他和昂朵馬克和普里亞莫一同嘆息,但當他聽到每天因執行他的命令而被處死的那麼多人的呼號時,卻絲毫無動於衷。
“自然既把眼淚賦與人類,就表示出:它曾賜與人類一顆最仁慈的心。”
②
曼德維爾已經感覺到,如果自然不曾賦與人們以憐憫心作為理性的支柱,則人們儘管具有一切的道德,也不過是一些怪物而已;但曼德維爾沒有看到,人們所能具有而為他所否認的一切社會美德正是從憐憫心這種性質中產生出來的。
其實,除了對弱者、罪人、或對整個人類所懷有的憐憫心外,
①參看“蒙戴尼論文集”
,第2卷,第27章,開始的一段。亞歷山大,公元前370年菲爾城的暴君,他常常令人活埋他的敵人,或者把他們投給野獸。
②“猶維納爾詩集”
(XV,131—33)。
123
021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還有什麼可以稱為仁慈、寬大和人道呢?
即所謂關懷、友誼,如果正確地去理解,也無非是固定於某一特定物件上的持久的憐惘心的產物;因為希望一個人不受任何痛苦,不是希望他幸福還是什麼呢?即使憐憫心實際上也不過是使我們設身處地與受苦者起共鳴的一種情感①(這種情感,在野蠻人身上雖不顯著,卻是很強烈的,在文明人身上雖然發達,但卻是微弱的)
,這種說法,除了更足以論證我所持的論點外,還有什麼其他意義呢?事實上,旁觀的動物對受苦的動物所起的共鳴越深切,憐憫心就越強烈。那末,十分明顯,這種共鳴,在自然狀態中比在推理狀態中,當然是更深切得不止幾千萬倍。產生自尊心的是理性②,而加強自尊心的則是思考。理性使人斂翼自保,遠離一切對他有妨礙和使他痛苦的東西。哲學使人與世隔絕,正是由於哲學,人才會在一個受難者的面前暗暗地說:“你要死就死吧,反正我很安全”。只有整個社會的危險,才能攪擾哲學家的清夢,把他從床上拖起。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在他窗下殺害他的同類,他只把雙手掩住耳朵替自己稍微辯解一下,就可以阻止由於天性而在他內心激
①人類在精神生活中先於理性而存在的兩種原始情感——自愛心和憐憫心——在性質上彷彿是不相同的,但盧梭並不絕對否認這兩種情感也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質。在“愛彌兒”裡,他把這二者聯絡得更為緊密:憐憫心是從自愛心產生出來的。
“憐憫心實際上也不過是”乃是拉。羅什福果所說的一句話(“倫理沉思集”
,264)。盧梭曾在華倫夫人家讀過這位作家的作品(參看“懺悔錄”
,第1卷,第3章,第89頁)。
②盧梭把出於自然情感的自愛心和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發展的自尊心加以區分。——參看作者注〔十五〕
124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21
發起來的對被害者的同情。
野蠻人絕沒有這種驚人的本領,由於缺乏智慧和理性,他總是絲毫不加思索地服從於人類的原始感情。當發生騷亂時,或當街頭髮生爭吵時,賤民們蜂擁而至,謹慎的人們則匆匆走避;把廝打著的人勸開,阻止上流人互相傷害的正是群氓,正是市井婦女①。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情感,由於它調節著每一個人自愛心的活動,所以對於人類全體的相互儲存起著協助作用。正是這種情感,使我們不加思索地去援救我們所見到的受苦的人。正是這種情感,在自然狀態中代替著法律、風俗和道德,而且這種情感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沒有一個人企圖抗拒它那溫柔的聲音。正是這種情感使得
①“賤民、群氓”
,是盧梭所非難的哲學家們慣用的一些具有輕蔑意義的名詞。盧梭在這裡所以使用這些名詞並非鄙視人民,乃是為了把人民的寬宏仁愛與上等階級的自私自利形成一個更加顯明的對照。
憐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