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地點。於是,選定壽宮的任務專門派了通政司的參議樑子琦負責。但是,樑子琦也許是太過於認真了,他先後與南京刑部尚書陳道基、欽天監官員、禮部尚書徐學謨發生爭執。最後,神宗皇帝對樑子琦也不耐煩起來,罰了他三個月的工資。接下來,事情還是落在禮部和工部這兩個專門負責陵寢事宜的部門頭上。最後,經過多名官員的勘探,首輔申時行等人選擇了形龍山、小峪山兩處。小峪山後來改名為“大峪山”。萬曆十一年(1583年)九月初六日,朱翊鈞再帶著后妃們前往天壽山,最後選定了大峪山為自己的壽宮所在地,並在次年十月任命了一個龐大的工作班子來籌建壽宮。萬曆十三年(1585年)八月初一日,定陵正式開始營建。但是,之後立即又有一拔臣工說三道四。李植、江東之、羊可立,這三個曾經靠彈劾已故的張居正而起家的人,上疏說大峪山不適合做皇帝的壽宮。三人的目的,只是想借壽宮選址來攻擊內閣大臣申時行。但是,大峪山壽宮選址是皇帝親自做決定的,內閣並沒有什麼責任。因此,萬曆皇帝下令將三人外調,壽宮仍然按原有方案營建。萬曆十八年(1590年)六月,定陵營建完成。整個工程費時五年,費銀八百萬兩,相當於明代戶部太倉三年的收入。
定陵的設計方案,是由當時的禮部尚書陳經邦擬定的。設計的格局是仿照朱翊鈞的祖父明世宗的永陵,但外觀較永陵更為寬大深邃。定陵陵園的總面積為84;462。4平方米。從建築格局上看,有地面建築、地下建築兩部分。地面建築是模仿皇宮外朝的格局;地下建築則是模仿皇宮的內廷部分。地面建築中的祾恩殿、明樓和寶頂,相當於皇宮外朝的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地下玄宮有前殿、中殿、後殿,左右配室,相當於皇宮內廷中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整個地下的玄宮,是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砌成,不設樑柱,全部採用雙曲拱券形式。皇帝與皇后的棺槨,就是安放在後殿中。因此,後殿是地下玄宮的主體部分,較其它部分要高大寬敞。正是在這裡,漢白玉製成的寶床上,安放著萬曆皇帝、王皇、恭妃王氏三人的金絲楠木棺槨。棺槨的兩側,照例擱放著盆、盂、碗、盤等生活用品。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皇帝朱翊鈞病逝。繼位的泰昌皇帝朱常洛,只做了一個月皇帝便在九月初一日隨著他的父親去了; 然而,有趣的是,在神宗的玄宮內的諡冊上,卻寫著九月初四日“孝子嗣皇帝臣常洛稽首百拜上言”。該年十月,將萬曆皇帝安葬於定陵的,是他的孫子朱由校。這一年的十月,連年號都已經改了。因為,從1620年的八月起,為紀念朱常洛,改年號為泰昌。 (陳時龍)
在建國門內大街路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周圍的衚衕,分別叫貢院東街、貢院西街以及貢院頭條、二條、三條等名,而且以前還有三條和貢院有關的衚衕,即鯉魚衚衕、筆管衚衕和驢蹄子衚衕。這個片區所在,就是明清“貢院”舊地。
明清的科舉考試,每隔三年要會試一次,會試是在春二月,所以叫“春闈”。會試考三場,每場三天,從初九日考到十七日。參加考試的是全國的舉人,考中的稱為“貢士”,再到紫禁城的中和殿由皇帝面試。考取的叫“進士”,進士的第一名叫“狀員”,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並刻名於國子監的石碑上。北京的貢院又為順天府鄉試的考場,鄉試也是三年一次,考試是在秋八月,故叫“秋闈”,也是在初九日到十七日。鄉試的考生是由童生經縣、府、院三試及格成為“秀才”,秀才應鄉試,及格者為舉人。全國的舉人在第二年春天集中到北京會試。
貢院是古代明清時期的考場。在貢院發展史上,明萬曆間大學士張居正為它的擴建修葺值得一提。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在張居正任首輔時,對於當時國力匱乏等問題,張居正認為都是由於吏治不清造成的。於是決定從整頓吏治開始他的改革。萬曆元年(1573)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這種考成法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