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北京昌平的天壽山,是明代帝王的陵區。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朱祁鈺,另外十三位帝王都安葬於此,故稱十三陵。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寢,也是十三陵中唯一已被髮掘的明帝陵。從1956年5月到1958年7月,定陵的發掘工作歷時兩年零兩個月。據說,定陵內神宗皇帝的棺槨開啟時,裡面塞滿了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在紅底繡金的錦被下,厚厚的道袍、中衣、龍袍,緊裹著萬曆皇帝的屍骨。棺槨內還放有一個內藏一頂金光閃爍、富麗堂皇的金冠。在萬曆皇帝的棺槨旁,是萬曆皇帝的妻子孝端皇后、貴妃王氏的兩具棺槨。後來,對萬曆皇帝的屍骨的復原結論報告顯示,萬曆皇帝身高164厘米,且是一個駝背。那麼,這位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曾經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作為呢?
萬曆皇帝名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卒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享年58歲,卻在位47年。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四十七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是四十八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皇帝是明代歷史中統治最久的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父親隆慶皇帝病危,對十歲的太子朱翊鈞說:“朕不豫,皇帝你做。” 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決定次年改元萬曆。他成了明代最年輕的皇帝。但是,小皇帝並不容易做。按照父親的遺囑,他必須在三位輔政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的輔助下執政,在宮中還要受太監馮保的輔助。但實際上,後來萬曆皇帝所能依靠的,在朝只是張居正一人。高拱被張居正驅逐了,高儀被嚇得吐血而亡。張居正對於小皇帝和國家,倒是無比地忠心。張居正對於小皇帝的輔導,也是無微不至的。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在張居正的輔導下,萬曆朝前十年的政治、經濟都有良好的改觀。萬曆十年(1582年),自稱“攝政”的張居正死了,二十歲朱翊鈞終於可以親政了。他清算了張居正,抄了張居正的家,還說要將張居正斷棺戮屍,又將當初侍奉他小心謹慎的“大伴”馮保驅逐到南京。
在明代歷史上,朱翊鈞是以消極對抗文官體制而著名的。他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都不願意上朝聽政;他把大臣們送來的奏疏留在宮中,不再發回,從而形成所謂的“留中”制度;他對於缺官的職位也不願意增補。所以,到了他統治的末期,從中央到地方,缺官的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按正常的編制,南、北二京六部應當有尚書十二名,侍郎二十四名,這時總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十一月,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十四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時必須由一個縣的知縣兼任鄰縣的知縣。他一心想要立自己寵愛的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為繼承人,卻遭到幾乎整個文官政府的反對。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所謂爭國本即要求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的呼聲就一浪高過一浪。由於萬曆皇帝不理朝政,文官政府內的黨爭非常厲害。到萬曆末年,大臣們紛紛結黨營私,如東林黨、昆黨、齊黨、楚黨、宣黨等。他違背儒家倫理中藏富於民的理想,一心要為自己斂財,派出太監們四處開礦、收稅,搞得地方騷然。他身體虛弱,又被大臣們批評為縱情於酒色財氣。所以,一般認為,萬曆朝是明代積衰的一個時代。甚至像《明史》中就簡截地說,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亡於萬曆朝的。
親政之後的朱翊鈞,很快就想到了要營建自己最終的歸宿。萬曆十一年(1583年)一月二十三日,朱翊鈞命令大臣們為他前去天壽山祖陵祭拜做準備,包括先為他遴選可以建造自己壽宮的地點。於是,當時的大學士張四維便派禮部、工部的官員,會同欽天監官員、風水先生,前往天壽山斟察。官員們選擇了潭峪嶺、勒草窪、祥子嶺作為吉壤,以備皇帝定奪。閏二月十二日,神宗朱翊鈞陪著嫡母仁聖皇太后陳氏、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往天壽山祭拜祖陵。但是,看過潭峪嶺、勒草窪、祥子嶺,又再看了陽翠嶺、東山、聖蹟山等地,仍未選定壽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