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想﹕“上山是逆境”還是“下山是逆境”(見圖17-1)﹖
答案可能有4個﹕
1上山是逆境﹐下山是順境
2上山是順境﹐下山是逆境
3上山下山都是逆境
4上山下山是順境
你選擇哪個答案呢﹖你選擇什麼理由去支援你的答案呢﹖
上山可以是步步艱辛﹐與地心吸力對抗﹐越高呼吸越困難﹔但同時也可以是越高越心曠神怡﹐視野越闊﹐空氣越好﹐高人一等。下山可心是每一步都降得更低﹐重返塵囂﹔但也可以是越行越易﹑越快返家。每一個人都可以想出更多的理由去支援正反兩方的話。由此可見﹐順境﹑逆境都是由自己決定的。
再問一個問題﹕“我父親有錢﹐所以我成功”(見圖14-2)和“我父親有錢﹐所以我失敗”哪一句正確﹖
表面看來﹐這與上一題一樣﹐有4個答案﹕
1前者對
2後者對
3兩者都對
4兩者都不對
其實﹐4個答案都不是最恰當的﹐最恰當的答案是﹕只可以由做兒子的來決定。
逆境的定義一般人同意的是﹕“事情不如己願般發生。”逆境是一份主觀的感覺﹐原因就是“己願”二字。逆境的可能﹐由“己願”開始。把“己願”定得很窄﹐逆境便容易出現﹔把要求的條件定得很鬆﹐逆境便不易出現。心中並沒有預設的條件或要求﹐何來逆境﹖逆境的確是一個感覺。看法不同﹐便有不同的感覺﹐也就有不同的判斷和行動了。
14。5 如何在轉變中勝出
聰明的人沒有抗拒轉變的﹐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不想明年有更多的收﹑更好的健康﹑更和諧的人際關係﹑更快樂的人生。這些都需要有轉變才能出現。
因此﹐人抗拒的不是轉變本身﹐人抗拒的是﹕
1轉變後得到更少
2轉變過程中失控的感覺
小孩子有一個遊戲叫做“音樂椅”﹐玩法很簡單。準備比全體人數少一張的椅子﹐把它們交替排成一條直線。孩子們圍成一個園圈﹐把椅子圍在圈中。當音樂響起時﹐孩子們向同一方向行走﹔當音樂停下來時﹐各人爭相找一張椅子坐下。沒有椅子的孩子便輸入。
在現實世界中不斷有“音樂椅”遊戲出現。沒有人想失去椅子﹐所以逃避這些遊戲﹐直至無法逃避而被迫面對。原來的椅子無論大小﹐總是極力維護﹐因為怕音樂停止後沒有椅子﹐或者怕所所爭取到的椅子比遊戲前的小。假如音樂停止後保證有更大更舒服的椅子﹐我想﹐不會有人抗拒遊戲(轉變)吧﹖
但是保證歸保證﹐在聽著音樂跟著前面的人圍著椅子行走時的感覺是那麼彷徨﹐那麼無據﹐那份不能控制事情發展的無力感是很使人受不了的﹐很多人就是抗拒這份感覺﹐所以抗拒轉變。如果控制音樂的遙控器在你的手裡﹐當你走到最好的椅子前面時才按遙控器使音樂停下來﹐你還會抗拒這個遊戲(轉變)嗎﹖
既然人生中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在不斷地轉變中﹐我們需要學到處理轉變的技巧。
處理轉變的技巧只有兩點﹕
1從轉變之中找出機會
2學習比轉變帶來的更多﹑更快
每次轉變的確使得一些機會消失﹐因而有人感到失望﹑失落﹑失敗﹔但是同時每次轉變也都一定帶來一些新的機會﹐懂得掌握這些機會的人會因此而提升﹑突破及創業。盲目地﹑堅持地抗拒轉變﹐只會使得自己被淘汰。反之﹐每次都在轉變來之前準備自己﹐在轉變之中發揮自己﹐在轉變之後便能享受到更大的成就﹐就像一浪高過一浪﹐而自己總站在浪尖上向前邁進(見圖14-3)。
以上兩個處理轉變的技巧﹐都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向前望。沒有策劃未來意識的人會抗拒轉變﹐死抱著現有的不放﹐結果只會在不斷的轉變中落後﹐因而距離理想的境況越來越遠﹐終於被淘汰。反之﹐有策劃未來意識的人﹐總是把焦點放在未來的一兩年或三四年﹐不斷地搜尋下一個轉變將會是什麼。慢慢地﹐他習慣了轉變﹐並掌握了預測﹑迎接和擁抱轉變的技巧。
試問問你自己﹕你知道一件後你現在的工作將會有些什麼新的技能需要嗎﹖你曾否想過你的行業在三年後會有怎樣的不同﹐哪些知識和能力最為重要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也許是時候開始想一想這些問題了。
不久以前﹐我在香港的電視上看到街頭訪問兩位中年女士﹐她們都是因為工作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