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較強武力的股匪採取招撫政策,給以地方保安團隊的名義授其匪首以官職。民團領袖的社會構成亦因之而改變。
在鄂西各縣,當南京國民政府勢力深入以後,“團閥”們的出路不一,有的見風轉舵,主動投靠國民黨,躋身於基層政權與省縣參議員行列,繼續擁有其權勢資源;有的負隅頑抗,不服國家政令,企圖繼續割據稱雄,其結果,多被國民黨政府以“土豪劣紳”的罪名鎮壓或攝服。
從前表所舉例證可以看出,民國後期,亦即國民黨統治時期發跡者,其憑藉主要是財力,其權勢資源多為參與地方自治、教育、商務、黨團及民意機關和團體的活動。他們在地方頗具勢力,並以地方民意代表自居,上焉者把持縣政,挾制縣長,下焉者壟斷鄉曲,把持鄉政,並在地方買田置地,承包稅收,富甲一方。他們與民國前期的“團閥‘有所不同的是,“團閥”完全以我行我素的“土皇帝”自居,抗拒國家權力的制約和滲透;而他們則大多希望在政治上尋求出路。由於他們的行為方式在某些方面承續了清末以前的紳士角色,故他們雖然不再擁有傳統功名,而時人仍以“紳士”相指稱。
但是,與清末以前的傳統文人紳士相比,民國時期的“新紳士”在才德和威望方面均令人有今非昔比之感。他們所賴以支配基層社會的資源基礎是強制性的武力和財力,而不是傳統士紳所具有的對鄉土社會的內在道義性權威、外在法理性權威和個人魅力權威。上述鄂西12位權勢人物中,有的雖也在“保境安民”的口號下,抵禦過外來匪患,或抵制過軍閥官僚的苛索,或為地方做過一些修橋補路、興校辦學之類的公益事業,但與其劣跡惡行相比,前者多為後者所淹沒。少數公正士紳反被這些有劣跡的“土豪劣紳”從地方自治領域排斥出去。“土豪劣紳”遂成為民國時期基層社會的主要支配者。。。。
民國農村權力結構
五、國家政權的下沉及其對鄉村社會的影響
任何型別的組織建設,都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必須有一定的組織成本;二是必須有相應的組織隊伍。在清代以前,中國社會具有一種獨特的組織結構:一是正式領薪的官僚人數極少,據統計,19世紀末期,清朝中央政府官員2622人,地方官13007人,武官7464人,共計約23000人,而當時全國人口已突破4億,平均每名正式官員需治理17000餘人。如以地方行政官員而論,這一比例則更懸殊。有人指出,18世紀末,中國每一知縣統治人數為30萬人,而革命前的法國,每一地方行政官員統治的人口是3000人。二是非正式的吏役群體數量龐大。清代除中央和省道級衙門的吏員不計外,僅縣級衙門,就有“千縣30萬吏”之說。三是縣以下鄉紳自治。據張仲禮研究,19世紀中國鄉紳總數逾百萬。中國傳統社會就是一個由數萬名官員,數十萬名吏役和百萬鄉紳組成的上中下有機銜接的整合體。這樣一種獨特的組織方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成功地維繫了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農業社會的整合。
與傳統社會相比,國民黨時期的官僚組織形態發生了顯著變化。為了應付“內憂外患‘的大變局,國民黨既不能象傳統王朝那樣“無為而治”,而傳統文人士紳的衰亡,縣以下的鄉村自治網已經破裂,在這種情勢下,國民黨如要實現社會各層次的整合和控制,唯有建立一個從中央直統到基層的金字塔式的巨型官僚機構。與歷代王朝相比,國民黨的確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據1948年統計,國民黨中央和省級公務員共計餘人,另有公役、技工、警兵人(見下表)。這個時期縣級公務員的實際人數有多少,未見綜合統計。以1939年推行“新縣制”以後的縣政府員額編制來推算,一個縣政府直屬機關公務員大約100人,附屬機關公務員也大約100人,全國縣級公務員總數當在60萬人左右。若將中央、省、縣公務員三者總計,則超過115萬人,相當於清代文官總數的74倍有餘。
表6-11948年國民黨中央和省市級機關公務員人數統計
公務員公役技士、警兵合計
中央機關31113812388797831532856
省市機關246565103974371988722527
總計5577032278614698191255383
資料來源:(1)“中央機關實有員役人數”;(2)“各省市政府實有員役人數及其分析”,均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號6-4930。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