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2 / 4)

小說:晚清七十年 作者:童舟

肯南總統(James Buchanan)所撤職。

但是英國畢竟是個有修養的帝國主義。鴉片戰後不久英政府便深知獨吞中國之不易。蓋中國為一高度中央集權之統一大帝國,頗難分而治之如英人之御印度也。再者,鴉片戰後俄法美諸強亦接踵而至。對弱大中國群起而蠶食之;各分其一杯羹固為勢所必至,而一強鯨吞則為時已晚矣。因此在「太平軍」金田起義(一八五〇)之後,英國對華政策乃有極顯著之改變。

在此期中,英人已不再作印度模式之企圖。而改採聯合法美兩國以武力脅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條約之下,作沿海與內陸之全面開放。斯時法美諸強雖亦尾隨英人插足東亞大陸,然其經濟力量與英商相比則微乎其微。英政府如能策動列強共逼清廷作全面開放,則實收其利者,仍只是大英帝國一國而已。英國之此項邀請,美政府因疑其動機,不願加入,而法國則欣然入彀,此即為英法聯軍於一八六〇年攻陷北京之全盤經緯。

北京既陷、圓明園被燒,而清帝咸豐亦死於承德,導致宮廷政變,寡婦垂簾。清室至此對西方帝國主義已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對列強的予取予求,簡直是百依百順。因此清政府於天津、北京兩地與列強所籤諸條約,可說均是據英人所要求之條件為基礎的一邊倒的城下之盟。強者恣意索取,弱者俯首聽命——斯即西方今日一些史家所謂促成中國加入「世界社團」、採行「條約體制」之實際經過也。

在此「條約體制」下,清廷隨後簽了一連串的條約,不特把中國重要沿海港口,遵命全部開放,外人在內河航行、築路開礦、傳教辦學、租地居留亦一概有其條約保護。英人監督我海關、代辦郵電亦均一概落實,而(一八六〇)中最狠毒之一附款,則為「販賣鴉片為合法貿易」。

(一八四二)中,鴉片走私被廝混過關,未提一字。然(一八四四),則明訂鴉片為「違禁品」(contraband),貿易為走私,美商不得參與。一八五八年中美天津續約,美使列衛廉(William B。 Reed)原擬重續此條,然為英使額爾金(Lord Elgin)所駘,乃將此條刪除,遂使英人未賣一辭竟將鴉片貿易合法化矣。(見列衛廉一八五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發自天津對美國國務院之二十三號報告。原件存美國「國家檔案局」。)

既經合法化,「鴉片」這項「商品」在中國進口乃逐年增多,清季竟佔全中國外貿總額百分之六十以上;而當時中國進出口貿易之運輸,幾乎亦由英商總攬承包。英帝國主義之對華髮展,至此亦可謂登峰造極矣。

席豐履厚,圓顱方趾,大英帝國之臣民,當時真是傲視萬邦,睥睨全球。那億萬個貧窮骯髒、面黃肌瘦、愚昧無知的鴉片鬼「約翰?支那曼」(John Chinamen),仰視豪華幽雅的上海「外灘公園」,也就不能與狗同入了。

朋友,這便是滿清末季,以英國為軸心的「西方帝國主義」侵華之大略及其嚴重後果之實況。雖然當前中西漢學界皆另有說辭,但是史料俱在。等到大家都可利用相同史料來發掘歷史事實時,是非終必大白。林肯總統說得好:「你可騙所有人民於一時;騙部分人民於永遠;但你不能永遠欺騙全體人民。」這正是公正歷史家的信條。

因此當簽訂之後,英人對華之願望可說已全部達成。大英帝國雖手下留情,在政治上沒有淪中國為第二印度,但卻取得把中國打成大英殖民地的一切經濟權利。可是中國畢竟還未成為殖民地。諸強蜂擁而來,則大英帝國如何保持其在華的既得利益,怎樣維持「現狀」(status quo)更從而推進之,就變成其後一階段英國對華政策的重心了。

英帝政策的蛻變與法帝的「非洲模式」

長話短說。自一八六〇年的〈北京和約〉到一九〇一年,結束「八國聯軍」的〈辛丑條約〉之簽訂的四十年間,大英帝國對華政策的縱深發展,竟逐漸從一個面目猙獰、吸血吮髓的母夜叉,變成一個捍衛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強有力的保母了。雖然在此期間它還是強奪了緬甸(一八八五)、「租」佔了威海衛與九龍(一八九八),但是較之俄法日之貪婪橫暴,則真是「盜亦有道」了。九十年後又有誰知道,那原先囤集鴉片、包庇走私的小島香港,竟然變成百萬人民捍衛民主人權的聖地;原先面目可憎的帝國主義之鷹犬,如今卻變成港人折檻攀轅、望碑墮淚的循吏賢宰呢?我們對英語民族的政治修養,和統治藝術,真要脫帽致敬。這也是他們帝國主義幻覺論者最強有力的理論根據吧?!

英國對華政策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