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2 / 4)

小說:風流探花帥承瀛 作者:使勁兒

含澤宣氣’,從那些已經有些模糊的題字跡上,還可以看出是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一巡鄂侍御所題,至今已有二百餘年了。當時他題寫此字時,可能還沒有想到今日,然而畢竟是留下了紀念。”

山東蓬萊學友王潤溥看了帥承瀛一眼,說道:

“承瀛兄,你是當今曠世才子,詩文獨壓京師,書法堪稱尋陽第一,又是本朝科名最高者,自當是有詩留下才好。”

他人也都眾聲附和。

帥承瀛見勢,覺得也是。若題留些詩作,也不枉此時來雷池遊覽一回了。於是他當即吟哦出七律三首,待回到住處西閣時,遂寫於紙上,留給龍泉寺方丈元空法師。沒想,若干年後,果有人將此詩鐫刻於石崖之上。並以此引為勝景,其處稱“石屏峰”景點。

帥承瀛的這三首詩是:

《祖越寺》

峰外奇峰松上松,

仙蹤應向此間逢。

穿林風勁來香象,

護洞雲深臥蟄龍。

玉匣流傳黃帝事,

青城作佛丈人封。

昔人自有看山眼,

五嶽何難一腹容。

《龍泉寺》

鳥引花迎到寺門,

翠屏環擁紺宮尊。

一千峰裡煙霞勝,

十六景中圖畫存。

絕壁時懸雲外屋,

怪松皆走石間根。

來遊定向西堂宿,

瓊島虛舟愜夢魂。

《來鶴亭》

尋陽城郭近山垠,

丁令威來華表存。

五剎不聞留姓字,

千年何處覓兒孫。

靈波渺渺雲煙幻,

僧塔累累草木繁。

誰共青山不生滅,

鶴來應為問真源。

如果說,祖越寺是雷池諸寺之祖;那麼,無量觀當是雷池諸觀之首。

出祖城寺再向上,便是無量觀。

無量觀,亦稱無樑觀,開山祖師為劉太琳。劉太琳,直隸永平府人,崇禎元年(1628年)生,於本溪鐵剎山出家,拜郭真人為師,康熙六年(1667年)來雷池,並開始營造無量觀。無量觀之祖師塔,即他羽化後的墓塔。

無量觀,原分下下兩院,上院即無量觀,下院叫玄貞觀。時道院有規定,凡來道觀未滿三年者,並未得到道士稱號,不能住上院,只能在下院勞動。無量觀,有三官殿、老君殿、觀音閣、玉皇閣等建築,並有羅漢洞、拴馬石、太極石、無根石、振衣岡諸名勝。

羅漢洞,早在唐代即有人發現此洞。明代鄂東苑馬寺卿張鏊在詩中稱該洞為“古羅漢洞”。洞內塑羅漢像兩排,共十八尊。石壁上題有“釋道同源”四字。原來,佛、道兩家供奉不一、十八羅漢為佛家供奉,真武大帝為道家供奉,而羅漢洞正位則供奉真武大帝。兩家神像塑於一洞,供奉一起,成為世間少有奇聞。故有人作詩質疑:“釋道環居一洞中,花開花落幾春風。牟尼莫謾玄真問,貝叫黃庭解不同。”那麼,是誰將真武大帝塑於洞中?劉太琳。他入雷池築無量觀後,感到洞裡供奉佛家羅漢有失大雅,想要搬除,又礙於輿論,遂採取一折衷辦法,將洞的正位觀音菩薩像扒掉,改塑真武大帝,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並題“釋道同源”,以圓其說。洞外有一聯,雲:“卅六洞天仙世界,五千道德古文章”。

拴馬石,置無量觀正殿石階小路旁,呈上尖下寬,頂有三寸見方石孔一個,為古人遊雷池山時的拴馬之處。行人至此,因山勢陡峭,馬不能上,行人只好徒步而上了。拴馬石石孔周圍,有被繩索磨過的痕跡,依稀可見。

太極石,置無量觀與祖越寺交界的山樑上,為一塊巨石,上刻有“太極石”三字,字面倒懸,傳說此石六十年一翻身,其實為山洪衝擊所致。

無根石,在羅漢洞頂上,高約丈餘,闊約八尺,形若演雜耍人頭頂的罐子,凌空欲翹,並無根基,然又不能動,故以“無根石”稱之。

振衣岡,傳說為唐王李世民帶兵打仗過此振衣抖袍處。石上刻有“振衣岡”三字,題款為“明隆慶四年浙江人向程書”。

更有“可憐松”者,生於無量觀正門西側懸崖絕壁上,遇風搖搖,弱不禁風,令人憐憫,故以此稱之。它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弱中含強,故亦有詩讚道:“莫把巖松號可憐,空山涵養已多年。頻看喬木摧斤斧,是彼果成地上仙。”

尤有“一線天”者,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