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礎作用。特別是對後三者的基礎作用的認識許多是發前人所未發,堪稱創見。第三,辯證性。他堅持辯證地看待農業的基礎作用:既重視農業是工業的基礎,也重視工業對農業的領導作用;既重視農業是財政的基礎,也強調財政在農業方面的投資對農業的促進作用;既指出恢復與發展農業是搞活流通、發展中外經濟交流的基礎,又指出了搞活流通、發展外貿對農業的促進作用。

“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2)

在“農業的恢復是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的思想指導下,三年經濟恢復時期,我國農村成功地實現了土地改革和農業恢復的目標。1952年,我國農業恢復到戰前農業的最高水平,糧食超過了戰前最高年產量的2800億斤,達到3278億斤。

農業和工業,國民經濟的一車兩輪(1)

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相應地培養技術人才,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和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很容易出現對農業的輕視。為此,1953年9月29日,周恩來指出,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不是說把一切力量都擺在重工業上,其他的都不搞了,農業不發展了,輕工業不發展了,那是不行的。他說,我們的交通運輸業不發達,輕工業不足,同時我們也是一個農業不足的國家。我國人口之多是世界第一。這樣多的人口要滿足他們的需要,首先需要的就是糧食。我們還要爭取一部分糧食出口,換回機器。中國拿什麼東西向兄弟國家甚至向資本主義國家換回機器呢?主要是農產品。在出口的六種東西中,就有五種是農產品(糧食、油籽、牲畜、土產、經濟作物)。糧食的生產跟不上需要的增長,這種情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會存在。因此,要用極大的力量注意發展農業。他要求地方黨委,特別是省以下的黨委,除去一些城市搞工業外,主要的力量都應放在農業方面。一年後,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農業的發展對於工業的發展有多方面的影響。許多工業特別是紡織業和食品工業的原料是由農業供給的。工業人口和其他城市人口所需要的糧食、油類和其他副食品都依靠農業。工業所需要進口的機器大部分需要用出口農產品去交換。許多工業產品的主要市場是農村。”《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37頁。為此,他主張國家要用很大的力量在經濟方面、水利方面和技術方面幫助農業發展。

周恩來以上論述,從發展農業對發展工業、發展市場、發展對外貿易、保證全國人口的糧食等作用出發,分析了農業的基礎地位。這同他在經濟恢復時期提出的“農業的恢復是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那時他是立足於經濟恢復來強調農業的基礎作用,這裡他是立足於國民經濟的發展來強調農業的制約作用。這裡一個突出特點是,他強調了發展農業、出口農產品換回機器對建立國家工業化的重大作用。40年後,我國進出口的產品構成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依靠出口農產品以換回工業機器與技術裝置已成為過去。然而,50年代和60年代,在我國工業建設的初始階段,不出口農產品就無法得到工業所急需的機器和技術裝置。怎樣才能保證一定數量的農產品的出口以滿足工業建設對機器、裝置的需要?除了全國人民的節衣縮食,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要發展農業、增加農產品總量。

但是,“一五”計劃時期,由於急於要把中國由一個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再加上受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突出強調了工業化,農業的發展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對農業索取過多、投入過少。與經濟恢復時期相比,“一五”建設,我國對農業是基礎的認識,多少有些淡化。這對農業的增長也帶來不利影響。農業總產值指數如果以1952年為100, 1951年是86。8, 1950年是79。3, 1949年是67。4; 1953年是103。1, 1954年是106。6。可以說,經濟恢復時期,農業的恢復與發展速度是很高的;“一五”計劃的頭兩年農業增長速度相對的是降低了。

1956年2月,蘇共第2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