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提議修三峽大壩。毛澤東說:“目前備戰時期不宜作此想”。
1970年,毛澤東、周恩來支援了武漢軍區和湖北省提出的先建葛洲壩工程的意見,並明確提出修建葛洲壩水利樞紐是三峽工程的實戰準備。
1970年12月16日,周恩來在國務院會議廳主持召開葛洲壩工程設計彙報會。會上,周恩來指出,要有戰爭觀念,高壩大庫是我們子孫的事,21世紀的事。又說,三峽和葛洲壩,兩個同時修,形勢不允許,“四五”計劃同時修兩個也不可能。60年代,周恩來曾說,毛澤東同志有首詩,其中有一句“高峽出平湖”。理想總是要實現的,但是要經過一個歷史時期,不能急,不能隨便搞。從國力、技術水平及國際形勢出發,循序漸進、準備條件、積累經驗,這就是周恩來處理葛洲壩與三峽兩個工程之間關係的指導思想。
1970年12月22日,周恩來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覆》,指出:“修建葛洲壩水利樞紐,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偉大領袖毛主席‘高峽出平湖’偉大理想的實戰準備”,修建中“既要考慮戰時萬一遭到敵人破壞不致危害下游的可靠措施,也要考慮今後保證三峽高壩建設的有效措施”。24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和林彪,贊成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信中陳述了興建葛洲壩工程的效益等,並提出“至於三峽大壩,需視國際形勢和國內防空炸的技術力量的增長,修高壩經驗的積累,再在‘四五’期間考慮何時興建”。《周恩來書信選集》第608頁。
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在77歲壽辰的這天,看了周恩來的信和《中共中央關於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覆》後,寫下以下批示:“贊成興建此壩。現在檔案設想是一回事。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那又是一回事。那時,要準備修改設計。”毛澤東對當時修建葛洲壩工程尚且認為將要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從這裡也可以理解他為什麼不同意當時上三峽工程了。
先上葛洲壩工程的決策,是又一次把目標和步驟結合起來既積極又慎重的重大決策。
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混亂的形勢和其他各種原因,葛洲壩工程開工後,暴露出很多問題。
1972年11月8日、9日、21日,周恩來抱病三次主持召開葛洲壩工程彙報會。第一,周恩來針對當時“左”的指導思想和做法,強調搞水利工程不能用軍事體制與軍事辦法;不能搞空頭政治,要精通業務,重視質量;不能急於求成、急躁冒進。第二,周恩來果斷地決定把葛洲壩工程停下來,整頓隊伍,修改設計,併成立林一山、錢正英、張體學、王英先、馬耀驥、沈鴻、謝北一、袁寶華、廉榮祿九人組成的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使葛洲壩工程技術有了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第三,葛洲壩出了問題?是不是先修葛洲壩的戰略決策錯了?是不是應該先修三峽?對此,周恩來組織大家平心靜氣地進行討論,再一次統一大家對先修葛洲壩戰略決策的認識。11月21日彙報會上,周恩來對林一山和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的其他同志說:“修葛洲壩要成為三峽大壩的試驗壩”,“搞好了葛洲壩就是大成功。”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的成員們牢記周恩來的囑託,兢兢業業地工作,終於勝利完成了建設任務,並創造了“靜水通航,動水衝沙”等譽滿中外的工程技術傑作。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周恩來曾解釋毛澤東這兩句詩說:“首創的人,沒有等到事業的成功,也就是看到別的花開的時候它謝了。”“你首創,但不一定能自己享受。”周恩來生前雖然未能親眼看到“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但他做了大量的籌劃與準備工作,特別是他親手開創了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工程的建設,為三峽工程建設積累下經驗,鍛鍊了隊伍,奠定了基礎。
…
三上三門峽
…
歷史上黃河經常決口改道,洪水氾濫所及,北至天津,淤塞破壞海河水系,南至淮陰,淤塞破壞淮河水系,被稱為“中國的憂患”。三門峽工程是新中國治理、開發黃河最大和最重要的綜合性工程。三門峽工程修建過程中,周恩來三上三門峽,在水庫工地度過了八個日夜。
三門峽工程由蘇聯幫助設計,一屆人大二次會議批准修建,1957年4月13日開工。
但是,三門峽工程開工一年後,在要不要修建、大壩洩水孔底檻高程多高為宜等問題上,仍然爭論很大。陝西極力反對修建三門峽工程,理由是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