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1913年的四年間,從德國和美國進口的機床超過了一萬臺。在濟南、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太原、瀋陽、長春、洛陽逐步建立了工業基地,可以生產汽車、紡機、腳踏車及普通機床等“高精尖”產品了,中國人自行設計的小汽車早已超過了日本,他們甚至可以在美德技術的支撐下產生軍用飛機!除此之外,醫藥、化工方面的成就也令日本感到驚恐,中國在火**領域已經超過了日本,而受益於瑞士斑馬公司的技術支援,中國西藥製造和研究也走在了日本前面。
新中國對外貿易飛速發展,東北的大豆在組建農墾兵團以及實施農業訂單模式後產量逐年攀升,成為出口創匯的主力產品之一,僅1912年就為中國創匯1900萬美元。石油,有色金屬的出口量逐年增加,江浙一帶的紡織業發展迅速,使得日本傳統的出口優勢專案受到了挑戰,中國在生絲、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進步極為明顯,正在搶奪日本的出口份額。他們在兩廣、瓊州建立了橡膠基地,日本反而要向中國進口生膠和橡膠產品了。
交通方面的情況也令日本擔憂。尤其是新中國鐵路建設成就斐然,京沈新線的提前通車(1914年3月全線貫通,比計劃提前了9個月)令日本開始擔憂起南滿的安全來。因為即便日本加強司令部設在天津的中國駐屯軍(原清國駐屯軍)的力量也無法阻擋中國內地向關外的增兵了。為此,日本開始增加南滿的兵力,從一個以護路為主要目的的旅團增設為師團(不滿員)。
最令日本感到擔心的是中國的發展速度,據日本經濟部門估算,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20%,照這樣發展下去,領導亞洲的還會是日本嗎?
這種局面的形成其實就是大國和小國的區別,中國有著豐富的物產和無盡的人力資源,一旦消除內亂,建立堅強有力的領導中樞,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後,其爆發的潛力絕不是一個島國所能比擬的。
經濟的復甦必然導致軍工的進步。1912年日本得到了中國自行研製的半自動步槍,認為已經超越了陸軍列裝的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無論是備彈、射速還是殺傷力都超越了日製步槍,唯有精度稍差。中國在德國的全力幫助下已經可以生產150mm以下的火炮了,彈藥的生產基本實現自產,不再依賴進口。
1913年,日本零星的情報經外交部匯總後遞交軍部,情報全面評估了中國的軍事潛力,認為中國已經可以抗衡日本了。但這個結論並不為所有閣員所認可,尤其是參謀總部,認為日軍一個聯隊足以擊敗中國的一個步兵旅,完全不接受陸軍省的結論。關於中**事情報有一個附帶的建議,因受制於國安總局越來越強大的反間諜能力,強烈要求建立專業的情報機構以加強對中國的情報收集。之前,日本是沒有專門的情報機構的,這份報告雖未得到軍部特別是陸軍參謀總部的認可,但促使了日本國家情報院的成立,這是後話了。
回到正題。
在歐戰爆發後,日本朝野一片歡騰。對日本朝野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井上馨公爵給日本陸軍的靈魂人物山縣有朋寫信,認為歐洲發生的大戰是對日本發展國運的佑護,日本應立即停止政爭,和英法俄聯手行動,確立日本在東亞的絕對領導地位。
井上馨元老給山縣有朋的信裡隱藏著多重意思。是時,日本內部問題重重。
首先是極度虛弱的經濟。日俄戰爭後,為日俄戰爭而發行的外債本息已經超過了日本年度預算的二倍,達到10億日元。因為沒有得到一分錢的戰爭賠款,日本為了償還外債還要再舉外債。偏偏日本貿易又出了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復甦,在傳統的出口專案上受到了中國的擠壓,連年入超,經濟陷入困境。這種情況下,軍部還要繼續增加軍備投入,那就只能依靠增稅了和削減財政支出了。其結果是內閣和大藏省極力抑制陸海兩軍的擴軍預算,以至於海軍和陸軍為了爭奪有限的預算資源發生激烈的爭吵,總理桂太郎因此辭職。日本軍部為了實現各自的撥款要求,不得不分別走向政治策動的道路,軍部力量開始介入由政黨和藩閥微妙平衡的政界,使其均衡導致了動搖。
其次是日本海陸軍之間越來越深的矛盾。1913年“西門子”事件被曝光,海軍因高層人員鉅額受賄問題被披露而推到了風口浪尖。長期受海軍壓制的陸軍總算有了出氣的機會,當然不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了。1914年2月,東京民眾在國會議事堂對面的日比谷公園因西門子醜聞發生騷亂,因沉重稅負而不堪忍受的民眾搗毀政友會本部和中央新聞社,並與警察發生衝突。事件導致山本權兵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