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也不信任日本。當日俄戰爭爆發時,美國採取了“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先讓日本幹掉俄國再說,所以大量認購日本的戰爭公債,為日本提供了經濟上的幫助。
但日俄戰爭結束後,美國很快發現自己有可能與日本發生戰爭了。1906年10月,美國舊金山教育委員會採取種族隔離措施。指定專門學校供日、中、韓學生就讀。滿清和韓國不敢吭氣。但日本人不幹了,日本已經不是黑船入侵時代了,立即援引《日美通商航海條約》的有關條款提出嚴厲抗議,使得日美關係驟然緊張。以至於國務卿伊萊休。魯特給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備忘錄中悲觀地認為:如果一切都指向戰爭。那麼就一定會發生戰爭。鑑於美國艦隊主力置於大西洋。而巴拿馬運河尚未通航。美國亞洲艦隊絕非日本的敵手,最悲觀的估計是日軍席捲菲律賓、夏威夷甚至美國太平洋沿岸各州。
這份備忘錄嚇壞了羅斯福,連忙追問海軍的對日作戰計劃。海軍總司令杜威上將卻不敢做出令總統滿意的肯定答覆,學習著日本人的行文習慣,“在戰列艦艦隊駛離大西洋90天內,有足夠的優勢在東方支配海洋。”
羅斯福自然很不滿意,下令海軍部、海軍總委員會及海軍軍事學院制定對日作戰計劃,最終在1911年拿出了著名的“橙色”計劃。
美國對日的警惕性驟然增強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新中國一切有關造船方面的要求均給予滿足,進而對新中國海軍向美國的購艦及艦炮製造方面的技術購進也一路綠燈就有了合理的解釋。美國人希望在東亞出現一個足以牽制日本的國家,這個國家只能是中國。
而日本則因為新中國的橫空出世極大地改變了其國防戰略。
大陸政策的確立使得中國成為日本蠶食或鯨吞的目標。絕大多數政治家基於這樣一種假定,只要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中國就絕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就可以從容不迫地實施他們的大陸戰略,自朝鮮而滿洲,然後逐步蠶食中國。所以日本一直扶持孫文的排滿革命,不惜拿出資金和武器給予其支援,甚至幫助孫文實現南方的**以分裂中國。除了支援革命黨的排滿,日本還像一個老練的賭徒一樣多方下注,對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甚至滿清都加以扶持拉攏,以實現干涉、掌控中國內政的目的。
起初日本人對崛起于山東的蒙山軍勢力起初並未太注意,直到1906年底龍謙率第五鎮主力南下湖湘鎮壓會黨暴動,日本才關注起蒙山軍的動向來,遂有捲入針對龍謙的廣州行刺事件。但日本人萬萬沒有想到,蒙山軍起兵後竟然摧枯拉朽地推翻了滿清帝國,連日本曾認真評估過戰力的北洋新軍也被蒙山軍打的一敗塗地,不等日本拿出一個針對中國局勢鉅變的總體策略來,蒙山軍已經定都北京,進而席捲神州,建立了一個日本所不願看到的大一統的中央政權了。
新中華外交倒向了德美。那段時間裡,新中華並未公開流露對日本的敵視,當然其間也出現了一些齷蹉,比如漢冶萍公司債務的爭執,因間諜案驅逐外交官事件的發生。但兩國關係基本是正常的,新中國承繼了滿清對日的負面資產,日本的在華利益並未受到公開的侵犯,特別是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仍被日本牢牢掌握在手裡。隨著新中華政治體制的建立,日本一部分元老甚至有拉攏中國的意圖,而中國同意向日本出口原油(折抵庚子賠款)緩解了日本朝野對中國的敵意,對於1910年中俄因外蒙問題而爆發的軍事衝突,日本就站在了中國一方,他們認為俄國對日本的威脅遠大於中國。
但這種短暫的“和平共處”隨著新中華經濟軍事的飛速發展而逐漸惡化了。日本人驚恐地發現,新中華並未出現日本政壇領袖所判斷的內訌(桂太郎和西園寺公望便預言新中國效仿英美議會政治註定失敗)。民主體制下包藏的是強人政治,一個以龍謙為核心的軍事政治集團已經徹底掌控政局,滿清、民黨以及**於滿清之外的北洋軍事集團被次第掃平,中國已經沒有可以抗衡龍謙集團的政治勢力,更不用說是軍事勢力了。
一個日本不願看到的中央政府成立後,中國的經濟復甦速度令日本驚訝。在得到了美國和德國幫助後,在經濟、軍事方面以看得見的速度飛速發展,經濟方面,以鋼鐵為例,早在1911年。中國沂州、漢陽兩大鋼鐵基地的總產量就超過了30萬噸!將日本徹底甩在了後面。據日本掌握的情報,1913年底,中國的鋼產量超過了55萬噸,而日本只有25萬噸。尚不足中國的一半!石油方面。山東油田日產原油2500噸以上。日本基本是依賴進口。機械加工方面,中國在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