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3 / 4)

小說:蒙山軍 作者:溜溜

愚意以為必定受到了華源和中興首腦人物的暗示。近年來洋貨大舉進入中國,本土的有數幾家工廠商號處境艱難,若能將華商聯為一體。誠為一盛事。或許能開闢一條新路也說不準。所以。大家在這兒坐而論道,不如去山東走一遭罷。”

眾人紛紛贊同。於是張謇親自給周學熙寫了封信,表示他將率蘇省商界精英拜會山東。

周學熙的回信馬上到了。在信中對張謇著實恭維了一番,說山東方面必將妥為準備,務必使蘇省同行不虛此行。在心中,周學熙還建議張謇聯合浙省同行一同來魯,江浙兩省商界歷來同氣連枝,既然大家要共商實業救國之路,自然是人越多越好。

張謇亦有此意。他立即想到了一個人,這人雖年紀不大,也不在商界。卻名聲甚巨,他就是去年蘇報案的主角章士釗。於是張謇立即給章士釗去了封信。

張謇在晚清官場和商界,無疑是一個重量級人物。慈禧六十大壽甲午(1894年)恩科狀元,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的張謇張季直。這年,老張虛歲五十一,正值政治家、實業家的黃金年齡。

世人都知道張謇狀元及第的榮耀。卻不知這個海門農家子弟曾有過五次鄉試不中的沮喪和隱居家鄉教書的孤寂。甲午年為慶祝慈禧六十大慶而開的恩科中,尊父命再上考場的張謇卻有如神助,竟然一路過關斬將,取得禮部會試的第六十名,複試又獲一等第十名。取得了殿試的資格。殿試策問的四道題分別是河渠、經籍、選舉和鹽鐵。張謇對於經濟之道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但被生活磨練掉鋒芒的他沒有直抒胸臆,而是老老實實按照朱子學說應對,結果,被閱卷大臣翁同龢所看中,對張謇的文章欣賞不已。八名閱卷大臣有七名同意將張謇列為第一名。最後,光緒皇帝也同意這個排名,於是,恩科的新狀元就此誕生了。

那年,張謇已經四十一歲。

接下來的中日之戰和次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敲碎了張謇的官場之夢,這位對政治有著極深興趣的狀元郎卻就此走上了實業救國之路。

猶如天外飛仙,江蘇北部的鄰省山東突然出現了一大批企業,聲勢直追武漢三鎮,其棉紗棉布及成衣價廉物美,不僅將大生的產品擠出了山東,而且行銷省外,甚至連上海都出現了美華牌棉紗棉布了。對市場很是敏感的張謇立即派人做了調查,回來報告說廠子辦在魯南,並無外國人的痕跡——起初張謇懷疑是德國人搞鬼。

這就不能不引起張謇的興趣了。自光緒二十八年起,這個本來在張謇眼中已落入德國人勢力範圍的省份便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大批關係民生的新物件推向市場,頗受國人的歡迎,而所謂的重工業(這個名詞正是出自山東)也開始展露身姿,發電廠,鍊鋼廠,機器廠這些在張謇看來絕非易事的大傢伙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於齊魯大地。不能不讓經歷過辦實業之困的張謇大呼不可思議。

張謇辦大生紗廠可謂一波三折,有四道大坎幾乎斷送這個已經基本站住腳跟的商辦企業。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謇得張之洞支援,奔走通州、海門、上海等地,聯絡了潘華、郭勳、劉桂馨、樊芬因、沈燮均、陳維鏞等人,組成籌辦紗廠的董事會,共集股金六十萬兩。其中潘華、郭勳、樊芬因負責上海方面的籌股,佔總股本的三分之二,劉桂馨、沈燮均、陳維鏞負責通州方面的股金籌集,佔三分之一。張謇總牽頭,負責與官方的聯絡,主要是拿到朝廷的批文。方案制定後很快得到張之洞的批准。

次年春,張謇選定了通州城西四十五里的唐家閘為廠址,隨即開始購地建房,僅此兩項,便用盡了通州方面籌集的股金兩萬餘兩,但上海方面的股金卻分文未見。原來潘華、郭勳等根本沒有積極募股,見此情景,樊芬因、陳維鏞便打了退堂鼓,毀約而去。

出師不利。紡紗機還沒有購置,初始股東便跑了兩個,換做一般人早就氣餒了,但性格堅韌的張謇卻堅定信心,堅持要將紗廠辦下去。

說來也巧。在張謇籌辦紗廠之前,兩江總督張之洞下屬的南洋紡織局曾向瑞士商行購買了紡機四萬餘錠。這批紡機連同鍋爐引擎早已運抵上海,卻一直沒有開封啟用。到劉坤一接替張之洞出任兩江總督,這批機器已經在上海灘擱置了近三年,風吹雨淋,鏽蝕嚴重。因此劉坤一命商務局一個姓桂的道臺抓緊將這批機器折價處理掉。

桂道臺聽說張謇正在集資辦紗廠,便找到郭勳,讓他說動張謇買下這批裝置,張謇考慮股金不易籌集,如曠日持久地辦不起來,人心就散了,所以斷然改商辦為官商合辦,將這批機器作為官方的出資,折價五十萬兩。當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