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張謇與桂道臺簽署協議,算是落實了急需的機器了。
但流資仍無著落,潘華、郭勳二人累次毀約,所負責的上海方面的籌資屢屢落空,引起了通州方面的不滿,最後郭勳潘華退出了董事會,張謇親自承擔了籌資之責。他放下士大夫清高的身段,一方面寫信給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求援,另一方面又面向社會告貸。甚至找到盛宣懷幫忙。期間經歷了三次大危機,才逐漸將紗廠辦起來。前後計算,竟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紗廠才正式建成投產,所幸銷路旺盛,竟然憑著所售款項維持了經營,使得大生紗廠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官商合辦的紡織企業,有力地抵制了外國資本的侵略。
現在的張謇,身份既不是狀元,更不是大生沙場的老闆,現在他思想上有了極大的轉變,成為了國內最早的一批力主君主立憲的人物之一。這個轉變,賴於他去年對日本長達七十餘日的考察。而張謇的名聲和政治立場讓他有了一個還算顯赫的頭銜,那就是慈禧賞給他的三品銜著商部頭等顧問官。
張謇對於朝廷的任命欣然接受,他認為,這有助於推行他的政治主張。而實業救國的夢想在他重回官場後並未消退,因為張謇親身經歷了辦廠之艱難,所以對山東突然冒出來的紡織業倍感好奇。擔心之餘很想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