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3 / 4)

小說:蒙山軍 作者:溜溜

的確,當時朝廷昏著頭,主戰聲強,還盼望著義和團的神術可滅洋人呢。那段時間,李鴻章辦的大事便是促成了東南互保章程的簽訂,確保了戰火沒有蔓延至長江以南。當他接到朝廷對萬國的宣戰詔書後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此亂命耳!

亂命不從!於是有了東南互保章程的出籠。他可能意識到了,也可能沒意識到。自認是得意之作的東南互保章程的出臺,啟動了滿清建政以來地方公然對抗中央的例子,也促成了近代軍閥集團的誕生。

朝廷拿南方督撫們一點辦法沒有。

接下來,隨著京畿戰局的急轉直下,朝廷坐不住了,催促李鴻章的電報一封接著一封,將因甲午戰敗免掉的職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也還給了李鴻章,這雖是李鴻章的心願,但李鴻章仍不願動身,朝廷的口氣越來越強硬,直到七月十三日朝廷電報中說,“現在事機日緊,各國使臣亦尚在京,迭次電諭李鴻章兼程來京,迄今並無啟程確期電奏。該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於不顧耶?著接奉此旨後,無論水陸,即刻啟程,並將啟程日期速行電奏。”

口氣很嚴厲,李鴻章不能不動了。

李鴻章啟程之前做了兩件事,一是開了個記者招待會,向社會各界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關於朝廷對萬國宣戰,李鴻章的解釋是朝廷並未備戰,因而不能視為宣戰。對於引發庚子之亂的義和團,他表示那是一些愚民,引發衝突的教民與教士不能辭其責。至於他北上後怎麼辦?李鴻章說了幾點意見:懲辦禍首,遣散拳民,與各國議和。他對於義和團,沒有說剿滅而是用了遣散一詞。對記者們,李鴻章特別為慈禧開脫,說皇太后只是受人愚惑。但他卻明確地說出了要懲辦禍首,引起了極大的議論,好像他進京後,一大批官員將要大禍臨頭了。

李鴻章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簽署了一封聯名電報,實際上是給慈禧的奏摺,在奏摺上簽名的官員,包括在東南互保章程上簽名的所有官員,這幾乎是清廷所有的南方大員了,其中也有滿人,如福州將軍善聯。奏摺向朝廷提出了四點要求,要求保護各省洋行教士;悼念德國公使克林德,並致國書與德王,以示我國並無意與德交惡;命順天府及直隸衙門查明除戰事外因拳匪被害洋人教士的生命財產損失進行撫卹補償;命直隸境內各統兵大員,對擾害良民的亂匪亂兵嚴厲鎮壓,以保京畿穩定。

口氣不像是下級對上級的請示,而是上級對下級的指示了,但此時朝廷已開始圍攻東交民巷,董福祥部就是朝廷的正規軍,親自攻打使館,當時朝廷根本無意照李鴻章的四點要求辦。

李鴻章從廣州登船,順珠江而下,第一站便到了香港。登岸拜會了各國駐香港領事後,秘密會見了香港總督卜力。

之所以說這是一次秘密的會見,是因為他們的談話不能讓外人知道。

卜力總督提到了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孫文。孫文已經策劃了多年的反清,並且進行了實質性的起義,起義自然是失敗了,孫文被清廷所通緝,成了自康粱之外朝廷最痛恨的漢人。卜力對李鴻章丟擲了計劃理論上是轉述了孫中山的計劃,即宣佈兩廣**,脫離滿清,建立一個漢族政權。孫中山畢生追求的不就是驅除韃虜嗎?之所以聯絡李鴻章,那是因為他是漢人且有這個實力。

英國人熱衷於這個計劃,他們認為。中國的分裂有助於英國在華利益的擴充套件。所以,卜力熱心地充當了聯絡人。

但李鴻章回避了這個話題,他提出一個更直接的問題,英國人希望誰來當皇帝?

卜力想了一下。回答說。光緒皇帝對以他名義所做的事情並不負責任。英國對他繼續統治不會特別反對。

李鴻章接著說,我聽到這樣一個傳言,如果義和團將北京的公使全部殺掉。那麼各國就有權進行合法的軍事幹預了,並且會宣佈洋人在中國扶持的另外一個皇帝。李鴻章問,如果是這樣,洋人們會選擇誰?也許是一個漢人?

卜力感到為難,他回答道,如果是這樣,各國會徵求他們在中國能找到的最強有力的人的意見。

李鴻章毫不猶豫地回答道,中國最強有力的人就是慈禧皇太后。

卜力搞不懂李鴻章的意思了,本來他認為李鴻章或許有自立為帝的念頭。但現在看來顯然不是。而停在海面上焦急地等待結果的孫中山也失望了,李鴻章對他的提議毫無興趣。

李鴻章離開了香港,沿著海岸線東行,三天後到達了上海。他在這裡受到了兒子李經述發來的急電,天津失守,北京不保,萬勿冒險北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