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部分(3 / 4)

小說:蒙山軍 作者:溜溜

的東西太多了,除了飛行員之外,還須機場、維修站等地面設施的支援和難以一下子解決的高發的故障率,使得現役軍機約四分之一總處於維修狀態。

中日山東戰爭結束後,兵工總署成立了航空局,統一協調飛機部件及總裝的生產。根據兵工總署的意見,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擴建總裝廠,而是充實加強配件廠的產能。計劃將南昌、廣州、西安、上海、洛陽五地打造為航空配件的生產基地,計劃總投資8900萬華元,時間為四年,目標是新建11個廠,改造和擴建17個廠。計劃的後半段將擴建上海及西安的總裝廠。計劃全部完成後,飛機的月產量將突破100架大關。

兵工總署的計劃得到了政務院的批准。今年才是計劃實施的第二年。空軍及海航要求提供新飛機很迫切,但實際情況是,戰爭結束後到現在,實際提供給軍隊的飛機不足250架。原因是在1915年在上海召開的航空建設的專題會議上,龍謙對發展航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強調研製新飛機的重要性,認為航空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進步日新月異,搞那麼多技術落後的飛機純屬浪費。當前要抓緊的是研究領域的加強,特別是飛行理論的研究要立足自身,不能依賴仿製。龍謙特別強調了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認為是重中之重。為此,國家加大了人才引進的步伐,主要從美國招聘了大量的機械及航空領域的科學人才,建立了一系列的實驗室和研究所。使得航空研究所的數量達到了七個。並在上海和西安建立了大型的飛行實驗室。使得戰後對航空建設的投入超過了計劃,到1915年底,實際投入的資金已經15800萬元了。兵工總署那份關於航空業基礎建設投資的計劃至少翻了一番。

1915年春的航空建設專題會議上龍謙提出了組建民用航空的建議,起初與會官員認為過於超前了,但經龍謙的解釋,大家明白了民用航空是支撐軍用航空發展的基石。戰爭的時光總是少於和平歲月,不發展民用航空,國家很難一直對軍用航空高投入下去。於是促成了中國民用航空總公司的成立。

進入1916年,中國加入歐戰迫在眉睫。至少在軍內對於加入歐戰的呼聲高起來。戰爭是一個吞金怪獸,吞噬著和平時期積攢的鉅額財富,但帶來的好處也是巨大的。日本盤踞冀東的中國駐屯軍被迫撤走了,天津、漢口等地的日租界被收回,對日本的庚子賠款取消,便是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戰爭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山東戰役便拉動了全國經濟,開設了更多的工廠,增加了稅收。這真是個奇怪的現象。

迅速收回國家利益還要靠打仗已經是決策層絕大多數人的看法,如果中國擇機加入歐戰並獲得勝利,其收穫將遠超山東之戰。光是關稅自主一條就足以打動人心了。1915年關稅總額高達7500萬元,如果翻上一番,財政憑空多出七八千萬,能辦多少事?這不止是一個面子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另外,無論加入哪一方,理論上不需要再支付庚子尾款了,這也是一大筆錢,特別是對俄國(辛丑條約中俄國比例最大是日本的三倍有餘),無論如何不用再付這筆令人氣惱的款子了。

戰爭當然要花錢,但這次加入歐戰不會在自己國土上進行了。戰費很大程度上將由別國負擔,何況還有戰後的若干好處。所以,在1916年3月召開的最高層軍隊編制研討會上,商鳳春提出的擴編空軍的建議得到了批准。空軍將成立三個航空隊,司令部分設天津、長春及廣州。番號分別是第一至第三航空隊。其中第一、第二各編三個航空聯隊(戰鬥機2,轟炸機1),第三航空隊編兩個(戰鬥及轟炸各1),按照這個編制,空軍將迎來一**發展。

這個結果彰示了中國即將投身歐戰的決心。

上海將成為海軍航空兵司令部的所在地,海航的編制問題納入了海軍的一攬子方案中。

相比於空軍的大發展,海軍在建國後特別是山東戰役後的發展的緩慢的。共和國海軍力量就是滿清留下的那點薄弱的老底子,無論是艦艇還是人才,相比東面那個惡鄰都不值一提。建國後成立了海軍總部,委任龍謙的老參謀長方時俊為海軍總司令,開始了對海軍力量的整頓。方時俊根據龍謙的指示,首先請出了嚴復、薩鎮冰等海軍名宿,甚至將滿清貴胄載澤也啟用了。像李準等早已“投靠”蒙山軍的滿清海軍將領更不在話下。方時俊用很長時間調研了海軍的實力,對海軍不同於陸軍的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認為就國家現有情況,在短時間內大力發展海軍使其能夠與日本相抗衡是不現實的。於是確定了積蓄力量長期發展的方針,計劃用20年的時間打造一支可以匹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