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其二也。”
財政問題,是任何朝代都會頭痛的大問題。前任天子漢靈帝又不傻,為什麼會搞出“賣官鬻爵”這樣荒唐的事情來呢?
除了靈帝對在職的世家大族官吏的不信任,關鍵的問題,還是因為朝廷沒錢了。這位算得上聰慧的天子,在朝廷嚴峻的財政面前,只得拋卻自己的名聲,想辦法來填這個無底的窟窿。
只可惜,靈帝歷年以來,不顧臉面,辛辛苦苦所積攢下來的財貨,在歷年的朝廷政變中,不斷的變更主人。作為靈帝遺產的最後一任主人,董卓在收不到其他州郡稅賦的情況下,為了養活自己部下的數萬精兵,到如今已經將那筆龐大的財貨,消耗殆盡。
在當上相國以後,為什麼董卓脾氣突然變得暴躁多了,以至於一言不合,就活生生的打死了自己心儀的皇甫規之妻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不得不成天為國用不足而發愁。
“雒陽城內戶口眾多。世家大族盤踞帝都百年,可謂是盤根錯節,互相交通。我軍遠來,又是外郡人,對上這些雒陽的地主,顯得根基太淺,無法從容應付,這才不得不屢次動用兵威壓制。”
“若是遷都長安,一來靠近涼州,利於我軍補充;二來朝廷世家遷移之後,也成為客居,主場優勢蕩然無存。如此,我方要徹底把持朝政,又輕鬆了許多。”
“此其三也。”
“關東諸侯中,袁紹、王匡二賊屯河內,直接威逼雒陽城;劉岱、張邈、橋瑁、袁遺、曹操等賊屯酸棗,虎視滎陽,牽制我軍;袁術也屯兵南陽,讓我軍三面受敵,兵力分散。如果關東聯軍一齊出動,大戰一起,我軍又需要以重兵護衛雒陽,戰局便會極為被動。”
“若遷都長安,則我軍根基安穩,可進可退,關東諸侯卻陷入進退兩難之地,終會無所作為。”
“此其四也。”(未完待續。。)
第10節 智士款款析【四】
董卓聽了李儒這番話,不得不承認,按照分析下來,遷都其實是己方目前最好的戰略決定。他又與李儒細細的商量了半天,最後拿出多年帶兵養成的果斷來,拍板決定:
“就這麼幹了!吾在,大漢朝廷就在。吾若不在,大漢朝廷也就要滅亡了!”
於是,做出了遷都決斷的董卓,立刻行動起來。為了趕時間,也為了避免朝臣們的阻擾,他以極為粗暴的方法,強行推動此事的實現。
首先,李儒逼迫漢少帝劉辯飲鴆而亡,去掉了關東聯軍糾正“皇綱失統”的可能性。接著,董卓為了震懾雒陽城中,可能存在的暗通關東諸侯者,居然當眾將在擊敗王匡之戰中俘獲的百餘名“泰山兵”,以豬油塗過的麻布包裹,放火從腳下燒起,將這些俘虜一個個活活烤死!
朝廷公卿們都是“文明人”,玩起政治手段來,那是一個賽過一個的高明。但是,要說到做事直接,以勢壓人,就誰都不敢出頭了。董卓直接用暴力手段展示了自己的決心,其餘朝臣在事情沒有變成與自家生死攸關之前,可不敢與董卓翻臉。
正當朝廷上下,都在為董卓的殘暴手段心驚膽顫之時,董卓乘機宣佈了廢棄雒陽、遷都長安的決定。
董卓挑選的時機顯然不錯。在朝廷上下因為恐懼和驚愕,沒有爆發出全面反對意見之前,董卓果斷的將提出反對意見的司徒楊彪和太尉黃琬,立刻免職。至於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更是直接下獄處死。如此不留情面的做法,總算是壓制住朝廷大臣對這件事情的抵抗。
隨後,董卓讓親弟弟董旻與女婿李儒。先帶著忠心而精銳的部隊,護送天子劉協前往長安,又命令駐紮在滎陽一帶的徐榮所部提高警惕,拖住關東諸侯的聯軍。他自己則坐鎮雒陽,組織雒陽城內的官員和大族進行遷移。
就在現任天子劉協,被董卓匆忙的“請”上遷都的大路以後。一封新詔書,再次被送到了鎮守長安的左將軍皇甫嵩案上。
在詔書中,天子下令,任命皇甫嵩為城門校尉,上路保護天子遷徙的車駕。同時,詔書的文字當中,還暗示天子身體虛弱,經不得什麼驚嚇。一旦有什麼不利的情況,就很容易出現“不可言”的結局。
如此**裸的用天子性命來威脅。讓一心做個大漢忠臣的皇甫嵩默然無語。近來一直在與皇甫嵩商議,如何起兵討董的京兆尹蓋勳,在看到這份詔書後,也差點兒沒吐出一口老血!
任何一個心懷忠義的大漢臣子,在遇到這種場面的時候,就不可能不憤怒。但是,董卓將天子的性命為賭注的做法,實在是太過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