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等觀點。毛澤東將“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視為一場幾億人的偉大革命運動,在實踐中謀求一步到位,運用戰爭年代政治掛帥、書記掛帥、大搞群眾運動和階級鬥爭的經驗,大搞“人海戰術”
,“拔白旗,插紅旗”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依靠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來高速度發展社會生產力。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等等口號,成為一時風尚。毛澤東認為中國一窮二白是極大的好事(而不言經濟文化條件太差、起點太低是最根本的困難)
,窮則思變,這是革命的天然基礎,認為中國的農民比西方的工人先進,他們之中蘊藏著一股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他急於求成,誇大了主觀意志的作用。
然而,這個大運動僅僅沸騰了半年,問題便接踵而來:國民經濟各種比例失調,工業生產全面緊張,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氾濫成災,農村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現實和理想發生了明顯的衝突,迫使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不能不有所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廬山會議前的這半年中,兩次鄭州會議、武昌會議和上海會議的主題就是糾“左”
,整頓公社的所有制,對群眾退賠,修改一些過高的指標等等,以便解決繼續躍進的問題。
229
廬山會議的教訓32
儘管經過三年困難時期,人民公社運動沒有按照原來的設想發展下去,可是這一社會平均、公正和平等的思想,始終是毛澤東所執著追求的。
“文革”之初發出的“五七指示”
,曾作為“建設新世界的五七道路”
:全國都要辦成“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
,都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
以此達到消滅分工,消滅商品,消滅差別的理想社會。
(二)當時糾“左”
,神仙會階段提出的18個問題,並不意味全黨上下已清醒地認識了產生“左”
的錯誤的思想根源。
毛澤東並未放棄對理想社會的執著追求,他將運動中的成績和錯誤做了慣用的形象比喻:九個指頭同一個指頭的關係(這也是當時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喻)。他一直把“大躍進”
、“人民公社”
看成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不容許懷疑和反對;至於運動中有偏差和問題,則不必大驚小怪,是不可避免的,是前進中的困難,不斷糾正就是了。如認為公社已整頓得差不多(還要保留公共食堂)
,工業再調整一下指標之類,而最關緊要的是,勁可鼓而不可洩,“三面紅旗”決不允許懷疑,這樣,形勢就會很快好轉起來。毛澤東的認識,也是黨內大多數高階幹部的共同認識。當時,有誰不願意儘快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呢?有誰不向往“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呢?當然,也有部分同志在嚴峻的事實面前比較冷靜,對黨內普遍滋長的“左”傾思想憂心忡忡,因此,對糾“左”的認識程度比一般人超前一些,這就是“彭黃張周及其追隨者”
,以及後來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一大批人。在廬山會議上,彭德
230
42廬山會議的教訓
懷上書言事,對總路線和“大躍進”還是肯定的。他的不同意見,主要將錯誤出現的原因,歸結為領導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有問題,有“小資產階級狂熱性”
,背離了“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
,應該從指導思想上糾正“左”的東西。彭德懷尤其張聞天對“左”的錯誤的性質和程度的認識,比毛澤東深化了一層,就被認定為懷疑“三面紅旗”
,當然不能容忍。
毛澤東當時說得明白:一個百花齊放,一個人民公社,一個大躍進,赫魯曉夫們是反對的,或者是懷疑的。這三件事要向全世界作戰,包括黨內大批反對派和懷疑派。因此,廬山會議也是反對“蘇聯修正主義”的嚆矢。
(三)廬山會議的嚴重政治後果,首先表現為“階級鬥爭”理論的升級。毛澤東發動了對彭德懷、張聞天、黃克誠、周小舟等同志的批判,並對這場錯誤批判進行了理論概括:“廬山出現的這一場鬥爭,是一場階級鬥爭,是過去十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