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原因,及其關鍵所在。現在就這些方面,作些綜合性的扼要說明。
毛澤東是一個在湖南閉塞山村長大的農家子弟(不是書香子弟)
,自幼參加田間勞動,目睹和經歷了貧窮、飢寒、失學、欺侮和種種的不公正。經過同父親的鬥爭,直到16歲,才得以讀完六年私塾。
讀孔夫子的書沒有興趣,但天分高,會讀書,能背誦如流。他最喜歡讀的是中國歷史小說,許多故事都熟記在心。描寫造反英雄的《水滸傳》,使他神往;對長沙“搶米事件”中無辜者的鎮壓,使他悲憤;只要力所能及,
127
毛澤東怎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121
他總是像他母親一樣,援助受苦的窮人。
為力爭繼續求學,反抗了父親的安排,他才得以走出家門,先到鄰縣湘鄉一所新式高小,讀了半年“洋學”。這時接受了梁啟超變法維新的影響,尤其是“欲維新我國,當先維新我民”的《新民說》的影響。從而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辛亥革命前夕,他自作主張來到長沙繼續求學,這是晚清以來新舊鬥爭特別劇烈的地方。當武昌起義,湖南響應時,他立即剪辮從軍,過了半年士兵生活。在軍營中養成了每天看報的習慣,直到上井岡山從未中斷。這就說明,毛澤東一生造反者的氣質,最初是在這樣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退出兵營後,由於文章寫得好,以第一名考取省立中學,但不願受束縛的性格,難於習慣呆板的課堂生活,半年後即退出學校,在省立圖書館自修了半年。他貪婪地閱讀西方各種新書,愛讀嚴復譯的名著,尤其是《天演論》。於是進一步接受了“尊今叛古、尊民叛君”的進化論思想。毛自己回憶:“這是我學習歷史最有價值的半年”。可是父親不支援兒子這種自由行為。
20歲,毛澤東終於又以第一名考取了不收學膳費的省立第一師範。
從1913年到1918年,他在這個學校讀了五年半。這時正是世界大戰和中國軍閥混戰的年代,湖南三次為北洋軍閥統治,成為南北拉鋸的戰場,課堂也是不平靜的。當年,這是一所辦得好的“新式”學校,有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這樣一批思想進步、道德高尚的好老師,學生多出身貧寒,讀書用功。一批不滿現狀力求上進的同學,與學貫中西的楊昌濟來往密切,師生之間,切磋問難,交換心得,如魚得水。
128
21毛澤東怎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
毛澤東是一個特殊的學生,仍以自修社會科學為主。在這個學校的前期,毛澤東很重視“國學”即中國古典經籍的研究,這主要是指他說的“孔夫子的書”
,包括孔孟儒家和宋明理學的學說,也有墨家、道家和佛家的學說。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的主體。毛澤東對這些古籍的熟悉,翻開《毛澤東選集》便知,有關成語典故觸目皆是,總不下幾百條。
由於時代(國家存亡之秋)和地域(湖南“湘學”傳統)的關係,在國學方面,毛澤東深受從王船山、顏習齋、曾國藩、譚嗣同直到老師楊昌濟的影響,其最根本處在於重視理想和道德力量,講究“立志”
“修身”的理學精神,同時又重視經驗、重視實際、重視行動、重視“知行合一”
、“即知即行”的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
《新青年》出版之後,毛澤東和他的朋友成為這個刊物熱心的讀者,他進一步接受了“德賽二先生”
(民主與科學)的薰陶。於是“胡適和陳獨秀代替了康有為和梁啟超,一時成為我的楷模”。他還向該刊投稿,參加了《新青年》的戰鬥行列。從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中,他在這個學校的後期,特別喜歡哲學,手抄楊昌濟翻譯尚未出版的《西洋哲學史》七大本;尤其以批判精神讀了德國康德派哲學家泡爾生10萬字的《倫理學原理》,批註達1200餘字。這些書引導他的世界觀由儒家的唯心主義轉向心物二元論;而且在“物質不滅”這類批語中,已含有唯物主義的因素;至於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則更為明顯。由於早已從中外古今學說的參照中得到啟迪,加之自己堅持體育鍛煉等實踐經驗的體會,關於辯證法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在批語和文章中(發表於
129
毛澤東怎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321
《新青年》的長文《體育之研究》)
,就表現得更為自覺了。
在第一師範五年半以自學為主的學習生活中,毛澤東勤奮讀書,獨立思考,從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