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企圖提倡佛教的“慈悲”來醫治封建社會的罪惡。毛澤東對《仁學》中的某些具有辯證因素的哲學觀點,是相當讚賞的,《倫理學原理》的批語中即有類似《仁學》使用的哲學語言。

毛澤東、蔡和森與張昆弟三人這個晚上的暢談,沒有提到李大釗。李大釗當時雖然沒有陳獨秀那樣高的聲譽,但是他的思想和言論在廣大進步青年中也是很有影響的。他的《青春》、《今》、《新的、舊的》等著名文章中的觀點,對毛澤東是有啟示的。這從《倫理學原理》的批語中,也可得到證

60

45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

實。李大釗同樣相信過進化論,也多少受過托爾斯泰主義和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等思想的影響。但是他的世界觀中有鮮明的辯證觀點,是一個革命的樂觀主義者。他大力宣傳積極的進取的人生觀,熱情歌頌新生力量必定戰勝腐朽力量,指出中國正處在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他號召青年們要以不斷改造自己、追求進步的精神,“沖決過去歷史之羅網,破壞陳舊學說之囹圄”

,為創造一個不斷更新的青春的新國家而鬥爭。

他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永無止境地在運動著,發展著;事物都處在矛盾對立的變化過程中,新的和舊的矛盾是“事物進化的機軸”

;“舊的毀滅”和“新的再生”就是宇宙變化的規律。他歌頌鬥爭,歌頌革命,號召青年為了追求真理,就要“勇敢奮進以赴之”

,“斷頭流血以從之”。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是在反封建、反軍閥、反帝國主義的實際鬥爭中形成的,是服從於革命鬥爭的實際任務的;他的辯證法思想,使他成為一個徹底的革命家,並且相信革命必然會取得最後勝利。

從張昆弟這篇日記中可看到,在社會歷史觀方面,青年毛澤東這時還是唯心主義的。在他們三人這次暢談的前一個月,即1917年8月23日他致黎錦熙那封長信中比較詳細地反映了這種觀點。信中首先談到天下為何紛紛,以何道救天下的根本問題。他認為這主要是由於人們“不知天下應以何道而後能動”

,認為必須從大本大源——探索宇宙真理、改造哲學和改造中國舊思想著手:“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張,萬夫走集;雷電一震,陰曀皆開,則沛乎不可御矣!”他這時非常強調哲學的作用。

“今後

61

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55

只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探討既得,自然足以解釋一切。“

“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

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信中由此批判了流俗的“立志”

之說。

認為立志必先研究哲學和倫理學,以其所得真理,奉之以為行為準則;不達目的,誓不休止,方能謂之有志。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又說,只有對哲學深下功夫,日新月進,才能不盲從他人是非,有自己真正主張。他深嘆當時一般青年不求真理,促之不動,死生大問題不問,而只顧稊米塵埃之爭。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毛澤東寫過一篇《心之力》的文章,楊昌濟給打了一百分。我們已無法看到這篇文章,不過從楊昌濟高度讚賞這篇文章,也可以推知學生必然同老師具有某些相似的觀點。楊昌濟在《達化齋日記》中說:“天之力莫大於日,地之力莫大於電,人之力莫大於心,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苟其公忠體國,百折不回,雖布衣下士,未始無轉移世運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這大約也是毛澤東此文立論的基礎吧。這篇文章是在讀了《倫理學原理》這本書之後寫的,它的觀點在該書的批語中當然會有反映。例如關於“心力”的作用,對原書上“國民益進化,則能採其過去之歷史,以構成理想。而實則全世界文明歷史之生活,乃皆觀念之所轄也”這一段話,批語即予以首肯:“觀念造成文明,誠然,誠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如此強調精神、哲學的作用,正是一個負責的思想家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必經之路,不經過這條

62

65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

道路,倒是奇怪的。距離基礎越遠的精神的東西被看成是物質現象的內容和動力,在沒有參加社會政治活動以前,青年時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