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號召青年大膽解放思想,打倒騙人偶像,衝破封建羅網,完成個性解放,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這種同封建主義思想的徹底決裂,在廣大知識青年中引起極大震動,形成一個追求新知、追求真理的熱潮。
毛澤東和他的朋友們,在個性解放、改造國民性以及進化論等思想觀點方面,當時都很受《新青年》和陳獨秀的影響,在《倫理學原理》的批語中有許多這方面的反映,他們當時是敬佩陳獨秀的。
1917年9月22日下午,毛澤東和張昆弟在湘江游泳後,一同來到嶽麓山蔡和森家中。他們三人暢談了一夜。下面是張昆弟於23日寫的日記:“時將黃昏,遂宿於此。夜談頗久。毛君潤之雲,現在國民性惰,虛偽相崇,奴隸性成,思想狹隘,安得國人有大哲學革命家,大倫理革命家,如俄之託爾斯泰其人,以洗滌國民之舊思想,開發其新思想。餘甚然其言。中國人沉鬱固塞,陋不自知,入主出奴,普成習性。安得有俄之託爾斯泰其人者,沖決一切現象之羅網,發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書,以真理為歸,真理所在,毫不旁顧。前之譚嗣同,今之陳獨秀,其人者,魄力頗雄大,誠非今日俗學所可比擬。毛君又主張家族革命,師生革命。革命非兵戎相見之謂,乃除舊佈新之謂。”
58
25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
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的偉大作家。
他的文學事業和一生活動,無情地揭露和抨擊了俄國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生活道德,對資本主義剝削給農民帶來的悲慘命運深表同情,對本階級——俄國貴族階級所造成的種種罪惡深感懺悔。然而由於他不能同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相結合,他的觀點和學說自然充滿了矛盾。他講“良心論”
、“人類普遍愛”和“道德上的自我完成”
,宣揚“毋抗惡”
,要人民群眾對強暴勢力採取無抵抗主義。
因此列寧說,“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
,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讚揚他“用卓越的力量表達被現代制度所壓迫的廣大群眾的情緒”
,但是,同時指出他的思想觀點“反映著幻想性,政治上無訓練,革命上軟弱的不成熟”
,“鼓吹世界上最討厭的東西即宗教”。
人道主義者托爾斯泰能如此一時激勵過青年毛澤東和他的朋友,正是前述五四時期先進分子在擺脫傳統、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這種複雜的思想狀況的一個特點:他們在除舊佈新的鬥爭中,飢不擇食地尋找養料,常常從這一種或那一種學說中擷取可供利用的思想作為戰鬥武器,儘管這種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登上政治舞臺以後,早已過時或已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東西。但在當時,這種借用實際上仍起著積極的作用,幫助他們站在革命和民主的一面。
譚嗣同對他們的影響就要更深一些,這同楊昌濟的引導有關。戊戌變法時期,譚嗣同擔任過湖南“南學會”的會長。
楊昌濟參加過南學會的活動。
(《達化齋日記》中記有譚同他的談話)
,他是非常佩服譚嗣同的。譚嗣同的短暫一生,盡力探索宇宙之真和救國之道,其思想學說主要見於他的著作《仁學》。他不敢碰孔子,並打著託古改制、復興孔教的旗幟。
59
思想主流與精神方向35
他的思想學說充滿著革命與改良、科學與宗教、唯物論與唯心論、辯證法因素與形而上學觀點種種矛盾。他把廣大人民群眾只看成是被拯救的物件,在政治實踐上只能走改良主義的道路。但是,在戊戌變法運動中,不論思想或行動,譚嗣同都表現得最急進、最勇敢。他的反君主專制思想、進步的哲學觀點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滋養了一代青年的革命意識,直到“五四”前夜還有一定的影響。他勇敢地提出“沖決網羅”的口號,對“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攻擊。
他的哲學觀點的精華在於提出世界是發展的,將“新而又新”當成事物變化的法則:“昨日之新,至今日而已舊;今日之新,至明日而又舊。所謂新理新事,必更有新於此者。”他認為天地、物種、人類是不斷發展的,“我”本身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著的;任何物質世界只有變易,沒有存亡,物質世界本身是不生不滅的。
他相信人是物質的生物,人的思維、意識、感覺等精神作用(“靈魂”)也都是物質的產物。但是他又過分誇大和相信精神(“心力”)的作用。對社會歷史的看法則完全是唯心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