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3 / 4)

不可彌補的令人痛心的損失。

鄧小平曾深刻指出:“文化大革命最大的錯誤是耽誤了十年人才的培養。我們無論如何不要忘記這個教訓。”

4。

關於民主和法制問題。從歷史上考察,毛澤東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就表示過重視民主的意思。井岡山時期,尤其是在1929年有名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提出了在軍事建設上堅持貫徹民主精神。延安時期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為建立一個“人民民主制度”

的新中國而奮鬥;發動整風運動,也採用了發揚民主,以統一黨內思想的提法。他歷來提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成”。從在野的地位變成了執政的地位之後,他就不像民主革命時期那樣強調民主問題了,更從不提及民主必須制度化、法律化。

1957年7月,他曾希望透過整風反右,達到這樣的目標: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①可是隨著而來的大

①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456頁。

328

2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大擴大化了的反右派鬥爭,這個美好的願望就一直擱下來了,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親手造成了與此目標完全對立的政治局面。我們的黨章和憲法都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對於有著同一信念、同一奮鬥目標,而且每個成員都是自願宣誓加入的黨來說,實行民主集中制是天經地義的。對於由具有不同信念的人組成的社會來說,民主集中制的適用性就值得考慮了。而且,毛對這個原則的解釋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點是少數服從多數,這既包括民主又包括集中,但集中是應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的,並非高於民主的東西。可是,人們常認為民主和集中是一對矛盾,而在革命年代到建設時期幾十年的實踐過程中,集中日益脫離民主而存在,首長負責制變為個人集權制,一言堂、一錘定音、鴉雀無聲等等,成為生活的常態,“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最後蛻變為個人獨斷專行。當然,長期嚴酷的戰爭環境與淵源久遠的封建社會傳統意識的影響,不能不說是難以充分貫徹民主制度的客觀原因。

延安整風時,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在組織上也賦予毛澤東以最後決策權:1943年3月20日,推定他為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主席時,同時規定:“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後決定之權”。

①這種規定自然同黨內幾十年的曲折發展有關,當年無疑是必要的,也是合乎情理的。由於預見到革命鬥爭複雜而艱鉅的形勢,中央其他領導人基於對毛澤東的信服,認為必要時他可以作決斷。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開

①《中共中央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1943年3月20日)。

329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323

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進入和平建設時期,這種個人決斷之權,應當說,在客觀上已失去其必要性。上述過渡時期總路線確定前後,有關三大改造尤其是農村合作化道路問題,直到1956年批“小腳女人”走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組織,都存在過原則性的不同看法,可是這種不同意見並沒有很好展開民主討論,而是由毛個人作出決定,或者只是一個批示,全黨就習慣地一致執行了。

從黨同國家政權關係這個大範圍說,黨政不分,一元化領導,在戰爭環境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可是這種經驗用之於執政黨領導建設的時期,也就不盡妥當了。隨著強調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為主要矛盾、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還沒有解決,在處理民主與集中、民主與專政的關係時,毛澤東逐漸習慣於集中與專政。他認為“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起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

“民主是一個方法,看用在誰人身上,看幹什麼事情。”

②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毛澤東的民主思想實質上類似儒家的民本思想(這屬於儒家學說中有價值的遺產之一)

:如“便民”

、“利民”

、“為民作主”

、“民貴君輕”等,這些同權力歸屬的民主,其實並不相干。毛晚年很欣賞“大民主”

,這並不是表示他對民主感興趣,而是說明他對法制不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