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看戰史資料時,我曾有兩點疑惑。第一,車橋一度是江蘇省臨時政府所在地,國民政府的江蘇省省主席韓德勤曾在此處辦公,而且是日軍分割新四軍蘇中蘇北兩根據地的重要據點。但無論中方還是日方史料,戰鬥打響時都只有一個小隊日軍,一個大隊偽軍駐防,兵力何其單薄呢?第二,守敵只有一個小隊的日軍(永山加強步兵小隊附12名輜重兵),六十餘人,為何戰果包括殲滅日軍四百六十餘人,偽軍四百五十餘人?
從日方的記載,對這兩個謎才能略窺端倪。第一個問題不足為問。1943年從韓德勤手中奪取車橋後,因此處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有韓部原來修築的土圍子工事(日軍在車橋最後的據點小圍子工事就是當初韓部所修)日軍在車橋據點原駐守六十四師團一個大隊,偽軍一個大隊。只是由於豫湘桂作戰的需要,日軍從第十一軍、第十三軍中抽調八個師團參戰,地方守備兵力頓時捉襟見肘,這樣才將車橋守備日軍兵力減少到一箇中隊。而由於新四軍陳挺部在車橋與寶應之間積極進行騷擾活動,日軍車橋、寶應守軍十分惱怒,3月初調集主要兵力合作進行清剿,此時尚未歸建。因此,車橋日軍遭到攻擊時,正是最為薄弱的時刻。
而攻擊60個日軍(最後還有二十人左右突圍逃生)打出了460的戰果,透過山本一三的描述,顯然鮮明地帶有了新四軍指揮官的特色,那就是——圍點打援。在行進間的部隊遠比固守陣地的部隊抵抗力為弱,這個戰術充分體現了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戰術思路。此戰,新四軍的指揮官是號稱“常勝將軍”的葉飛,圍點打援是其拿手好戲。此時還僅僅是牛刀小試,到了國共之戰的時候,老葉玩這個戰術更讓國民黨的將軍們大吃苦頭。而國民黨將軍們始終不悟。葉飛一生最後一次大戰是東山島之戰,對上了國民黨最狡猾的將軍胡璉,當時胡上將已經將守軍遊梅耀團死死包圍,卻一心一意集中兵力,忙著在大陸援兵到來前全殲遊團,結果被葉飛輕而易舉抄了後路。假如胡璉不忙著殲滅遊梅耀而是集中兵力伏擊葉飛的援兵,又會是怎樣結果呢?雖然是紙上談兵,但國軍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學習共軍圍點打援這個行之有效的戰術,至死不悟。
言歸正傳,從山本一三所部的損失來看,新四軍殲滅日軍四百六十餘人是可信的。因為日軍增援車橋,先後出動了五批人馬,都遭到新四軍的痛擊。很明顯新四軍是利用了日軍分路來援,到達戰場的時間差,打了一個縮微版的薩爾滸之戰。
日軍表面上看幾路來援,氣勢洶洶,實戰卻打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從山本一三所描述的情況看,他所部的日軍,應該是從淮陰乘汽車來援的日軍笹川大隊所部一箇中隊,也是第一批落入新四軍伏擊圈的部隊。他們被殲滅的戰鬥,被新四軍稱為“韓莊戰鬥”,中方紀錄新四軍戰史對此的紀錄是為“當第一批增援日軍進至車橋以西時,遭新四軍一師阻擊部隊的沉重打擊,被迫退入新四軍預設地雷區。新四軍一師乘雷群爆炸奮勇出擊,殲敵兩百餘人。”“遭第一團堅決堵擊,迫其蝟集於韓莊固守。5日晚,第一團等部對韓莊日軍發起攻擊,經白刃格鬥,將其大部殲滅,其殘部向西逃竄。”這些,都與山本一三的描述若合符節。而新四軍中間一度撤圍,並非誤以為日軍被全殲,而是因為第二批從璉水趕來的日軍這時也進入了包圍圈,葉飛需要集中兵力進行攻擊。
車橋之戰中活捉的日本兵(2)
下
這第二路日軍是日軍第七十二旅團山澤大隊(新四軍紀錄為“三澤大隊”)一部,由大隊長山澤幹夫少佐親自指揮。因為兵力上新四軍佔據絕對優勢而且熟悉地形,日軍開路的裝甲車陷入泥沼,後續部隊被紛紛切斷,最終日軍山澤大隊長被擊斃(日本文獻的描述非常古怪,這個大隊長是“負致命傷”,這個,到底是打死了呢,還是負傷呢?讓人沒法弄明白,不過從後來軍服都丟給新四軍了來看,應該是打死了,否則負那樣重的傷還要脫衣服,不怕傷風感冒轉肺炎嗎),其“一槓一朵花”的軍服也被新四軍繳獲,殘部掉頭逃跑。此後,又有三路從寶應、淮陰等地趕來的日軍先後遭到新四軍的伏擊。從山本一三所部二百餘人的命運看,新四軍此戰殲日軍四百六十餘人,尚是個保守數字。
而此戰的效果也顯然體現了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好處。雖然車橋最後的約二十名日軍是逃走而不是被全部擊斃,但此後新四軍對涇口、曹甸等地日軍據點的攻擊,就一路順風,日偽軍望風而走,再沒有組織像車橋這樣大規模的死守或增援作戰。原因無他,當地日軍總共可以調動的機動兵力不過七八百人,車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