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由和親匈奴,以最直爽的想法獻身大漠,並一不小心成為民族交流史上最性感的文化形象。

元帝嘆氣延壽砍頭

王昭君是個沉重的傳奇。

四大美人中,唯有她以正面的姿態入了史家的法眼。她既不像西施、貂蟬一樣,在正史裡連個名字都找不到,也不像後世的楊玉環一樣,史冊裡融入了太多的感情筆墨。在《漢書》裡,史學家對於她的表述都很嚴肅、慎重,甚至有些敬重的意味,容不得我們有太多的想象。倒是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有些有趣的記載,“可補《漢書》之悶”。

書裡說,元帝的時候,後宮佳麗甚多。皇帝一時看不過來,便命令畫工將美人都繪成影象,再由他慢慢挑選。為了爭寵,求得能見皇帝一面,諸多宮女都採取賄賂的方式,期望畫工能把自己畫得漂亮些。可想而知,皇帝按圖索“色”,這樣自然被看中的機會就大了。這些後宮的美人也真是有錢,“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出手相當大方。

《西京雜記》裡特別點名畫工毛延壽,說最擅長畫人形,畫得是“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可謂栩栩如生。那麼常給後宮畫像的,也應該是他了。且說王昭君初入宮廷,不懂這些規矩,再加上自恃貌美,不愁皇上不召見。毛延壽在畫王昭君時曾暗示過,意思是說你長得好不如我畫得好,好不好還是由我的妙筆說了算!你意思意思,給點潤筆費,什麼都好說。可王昭君就是不信這個邪,不但沒搭理他,反而譏諷了他幾句。見王昭君如此傲慢,毛延壽便決定給她點“顏色”看看。然後他就把一點該點到眼睛上的丹青,故意點到臉上。於是,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一人在後宮不知守了多少寂寞時光。

公元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第三次來到漢朝的京師長安城,覲見漢元帝,表示歸附中央王朝的誠意和對漢元帝的尊敬。同時,請求“婿漢氏以自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和親”。漢元帝慨然應允,可選誰呢,他就有點為難了。在一堆畫像裡選來挑去,這個捨不得,那個離不開,後來發現臉上有“痣”的王昭君不太順眼,便選定了她。然後決定親自召見,動之以皇家恩情,曉之以民族大義,好好做做思想工作。畢竟細皮嫩肉的皇室閨秀,誰願意去大漠受罪呢?

然而,當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時,元帝這才發現其“貌為後宮第一”。繼而又發現“舉止閒雅”,還“善應對”。這時元帝心裡那個恨呀,那個悔呀,真是猶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那滋味怎麼也說不清。

本想把這樣的美人留在身邊,只可惜“名籍已定”,加上必須“重信於外國”,只好恨恨作罷。何況,王美人還是主動“請掖庭令求行”,要求擔當“和蕃使者”的角色。這就免去了做思想工作的麻煩。要是換一個又哭又鬧的,豈不壞了國家大事?元帝左思右想,終是決定“不復更人”,將這樣的妙人兒賜給單于做老婆。但心裡恨意難消,便遷怒那些畫工,把宮裡一大堆畫師包括毛延壽通通砍頭,搞得京師畫工一時非常稀缺。

昭君出塞天下太平

這樣的美人兒,單于自然喜歡。《漢書·匈奴傳》裡說他“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也正是這位美女的功勞,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的祥和景象。因此,昭君出塞那一年,漢元帝下詔改元為“竟寧”(給邊境帶來和平安寧之意)。在封建社會,改元是國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由此可見,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民眾對此都非常重視。在她出塞後的60多年內,漢與匈奴相安無事,

長城內外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對此,董必武老先生曾寫詩誇讚: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

漢朝歷史上一共有9位女子和親遠嫁匈奴,王昭君名聲最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那時恰值漢強胡弱之際,漢家和親的女子自然格外受到敬重。就說這個呼韓邪單于,由於漢朝誅殺了他的對手郅支單于,使得他“且喜且懼”,加上“五單于爭立”的內亂搞得他狼狽萬狀,“勢窮力蹙”,這才甘心做了漢家的女婿。昭君在這種情況下和親,自然揚眉吐氣,腰板挺直。到了匈奴國,更是當仁不讓地坐了皇后的寶座,被尊奉為“寧胡閼氏”。

但從人性的角度講,王昭君自願請求遠嫁匈奴可能只是姑娘家一時幽怨的衝動罷了。《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就說她“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對此,我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