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牛飲,結果導致胃中存有大量的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來,無法變成體液。喝水的學問還在於不喝淡水,淡水的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腸過,體液無處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入苦味的茶葉,在吃西瓜的時候加入微量鹽,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津液流失。就補充體液而言,果汁、蔬菜汁中天然的酸鹼平衡,微量元素搭配合理,最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導致乾的原因三是陽氣衰微,氣化不利。小腸有火熱之性,能泌別清濁。膀胱是州督之官,蒸騰氣化,化生津液。如果陽氣衰微,就會出現“口乾不欲飲”或“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症狀。嚴重的會出現飲水即尿,飲水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的情況。《傷寒論》中治療水氣病的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真武湯等溫陽利水的方劑,就是針對這種病症設立的。這時候就要越渴越喝熱水,越渴越要吃熱性的藥物。普通人如果灌入了大量的水,也需要同樣的治療。
四是陰寒內盛,水飲痰溼凝聚,真陰不足。陽氣衰微不能化水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水飲痰溼留滯體內,成為新的致病因素。病人出現不幹而渴的症狀。如同在大海中漂流的人最終會渴死一樣,體內儘管有水,但是是水毒,不是津液。治療溼熱的龍膽瀉肝湯中使用生地的原因,就是照顧病人溼邪重同時真陰不足的病機。有的不幹卻渴,涎水橫流,胃腸留飲,腹滿水腫,但是口渴欲飲。需要用十棗湯、六磨飲子瀉痰飲化水溼,陰寒去,津液自生。
津液不足的人,需要飲食和藥物調養,補充精髓,光喝水是沒用的。古人用豬皮燉湯,或用豬皮凍作為藥膳調養治療魚鱗病、蛇皮病。津液極度匱乏的,古人用大補陰煎,就是豬脊髓加上黃柏、知母燉服。平常人們也可以燉骨頭湯,敲骨吸髓。
渴是主觀感覺,中醫認為是心火,有的渴與身體乾燥、津液不足有關,有的則完全由於情緒、情感得不到滿足而產生。人在動心、激動、焦躁的時候總會覺得口乾舌燥,咽喉發乾,偶爾發生還算正常,經常如此就是病態了。三昧真火,非飲水能平。要麼去降低慾望,要麼就去靜心。古人有嚥唾養生法,就是治療這種心浮氣躁的好方法。還有就是按摩足底腎經的湧泉穴,滋養腎水,上濟心火,坎離交泰,焦渴自平。
消 化(1)
“消”發音同“小”,是削減、減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體體積的減少,也用於描述無形的物質、能量、時間的減少。“消”從水字邊,原指固體的冰雪體積減小,變成液態的水。“消”同音、同義詞“銷”和同義詞“爍”描述的就是固體的金屬熔化成液態。
“消”在《黃帝內經》中使用很廣泛,比如形容腦髓、骨髓減少。《靈樞·決氣》:“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意思是說,過度發汗、失血、腹瀉、遺精帶下以至於喪失津液的人,關節間的潤滑液也沒有了,關節屈伸就不靈活,面色反而發紅。因為腦髓是###的根源,喪失###最終會消耗腦髓、骨髓。病人會出現小腿痠、耳鳴的症狀。
《靈樞·癰疽》:“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意思是說,癰疽潰爛到了近骨的時候,就會耗傷骨髓,進而影響腦髓,導致腦髓耗減。患者很痛苦,後脖子痛如針刺,最後心情煩躁,心神散亂而死。
“消”也形容人體消瘦。《素問·瘧論篇》:“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髮洩。”說的是暑熱大汗導致人腦髓減少,肌肉萎縮。《素問·風論篇》:“其熱也,則消肌肉。”《靈樞·五變》:“熱則消肌膚。”說的是肌肉和皮下脂肪減少。
“消”也用來形容有形或無形病邪消失。《靈樞·刺節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
“消”也形容無形的能量——氣的耗減。《素問·舉痛論篇》:“悲則氣消。”說的是過度沉浸於悲傷的情緒中,會導致人體能量耗減。《素問·陰陽別論篇》:“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指的是陰陽互根,相互依存,一方消滅,另一方也不能存在。
回到我們所說的消化的主題。《靈樞·師傳》:“胃中熱則消谷。”《靈樞·大惑論》:“谷消故善飢。”《靈樞·經脈》:“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說的都是胃對食物的消解功能。
總體來說,“消”表示的是量變,同一種物質的量減,也就是所謂的物理變化。消到了極處,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滅。但是根據物質不滅、能量守恆的原理,這種量變導致了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