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3 / 4)

小說:字裡藏醫 作者:這就是結局

化”也就應運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轉化,質的變化,新的物質的化生。我們常說的“天地造化”、“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莊周化蝶”就是這個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塊的肉,成條的面,成顆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經過我們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這就是消的過程。大塊的豬肉消磨得再小,它還是豬肉。

當食物經過胃的研磨、消解、攪拌以後,被送到了小腸。小腸又稱赤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於此。手少陽分泌的胰液和足少陽分泌的膽汁注入到了十二指腸,手太陽小腸為酶的工作提供了足夠合適的溫度,使得化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食物經過酶的作用重新組合,變成人的組織的時候,這個過程就被稱做“化”了,這就是吃豬肉長人肉了。

作為催化劑的酶對於溫度非常敏感,所以心腸不熱的人就會對一些生性寒涼的食物過敏,比如牛奶、雞蛋、海鮮,等等。現代醫學說是患者體內缺什麼酶,其實患者什麼都不缺,就是因為小腸溫度不夠,酶不工作了。牛奶發酵以後,性質會變溫。煮牛奶的時候加一些熱性藥物,比如干姜、蓽撥,再喝牛奶就不會腹脹、腹痛、腹瀉。吃雞蛋也是如此,有人吃煮雞蛋過敏,可是吃煎雞蛋就沒事,用蔥花、韭菜炒的雞蛋就更沒事。外國人在煎雞蛋上撒胡椒粉,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的病人食慾不振,吃不進東西,有的則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麼拉什麼,那就是不消了。消且不能,更談不上化了,有人也稱之為“完谷不化”。一般是陽明胃腸出了問題,以實寒、虛寒為多見。

消 化(2)

還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卻嘔心瀝血,日夜操勞,處在虛性亢奮狀態,比如諸葛亮、雍正皇帝、李賀之類,他們屬於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過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來提前透支生命罷了,正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人。古人稱糖尿病為“消渴”,身體在逐漸消瘦,體力在下降,尿量卻在增多。著名的老將廉頗,到了老年飯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頓飯的工夫就拉了三回屎,其特點就是能消不能化,不能把攝入的營養轉化成自身的組織和能量。

還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過多拉撒,就是不停地長肉長脂肪。這也屬於能消不能化,問題出在少陽三焦、膽的功能衰弱,無法把有形的物質轉化成能量。

在這裡,我特別要講講水的消化,千萬別以為喝水就能直接補充體液。如果沒有胃把冰塊消成水,沒有胃把低於體溫的水加熱到一定程度,如果沒有小腸化解水的分子鏈,泌別清濁,沒有膀胱的儲藏津液,氣化蒸騰(人在乾燥乾渴的時候,人體會自動蒸騰貯存在膀胱中的尿液,再化為體液),水是變不成人的津液的。那些水要麼穿腸而過,要麼蓄積中毒。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乾燥,喝冷水也長肉的例子不勝列舉。

我歷來反對不分青紅皂白,早晨起來先灌自己兩杯水的說教。我從來都是反對不分輕重緩急先吊個瓶子輸液的,且不說水和水不一樣,起碼醫生或護士應該把要輸的液體加熱到和人體體溫相當。

消飲食的功能在陽明胃和大腸,化食的功能在少陽三焦和膽,化水的功能在太陽小腸和膀胱。六腑為陽,飲食屬陰,陰陽和合,生機盎然。

性 命(1)

“性”和“命”是兩個重要的哲學和醫學概念,是一個複雜嚴肅的話題,值得人們去研究探討。古代真人早有論述傳世,可惜千百年來傳承錯訛,偽說紛紜,歧義百出。到了今天,中醫學界對這兩個字諱莫如深,避而不談。雖然人人在說性命攸關、性命雙修、身家性命、養性延命,但是仔細一探求,含義卻莫名其妙,這便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是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按字的順序是“性命”,可是解釋的時候就得先說“命”了。不為什麼,因為命是根本、基礎,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動。

命者,口令也!拆開“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裡聽命。從集從人,表示集聚眾人,釋出命令。徐鍇注《說文解字》:“號令者,集而為之。卪,制也。”令就是決定好了,讓人必須執行的規矩。用英語表述的話,就是order、in order、 destiny。

口令出自君王,那就不得了了,就是命,王言惟作命!“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皇帝釋出詔書第一句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