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 渴(1)
“乾渴”同“飢餓”類似。“幹”,描述客觀狀態,人體內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觀願望,是想喝水的感覺。
簡化字“乾渴”的“幹”源於繁體字“乾”(gQn),和易經八卦的“乾”(qiWn)同字異音。乾卦是純陽無陰卦。“乾”是日照過長,乾旱無雨,巫師祝咒乞雨的意思,引申為缺水、枯竭,與溼潤相對。同義詞有“燥”,“燥”是過度缺水,生火冒煙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澤的水乾了;“枯”,形容植物脫水。
“幹”字古文之中也有,象形兵器,是護身的盾牌,現在成語之中還有“大動干戈”。“幹”也指河畔、岸邊。《詩經》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可能與水溼相對。古代也有人偷懶,把“乾”簡寫成“幹”,比如“乾杯”、“乾貝”、“葡萄乾”、“外強中乾”,等等。
人體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為幹。津液為陰,幹為陰虛,也就是津液不足。
《素問·經脈別論篇》:“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意思是說,我們喝進體內的水,如果不經過六腑消化,不會直接變成我們的津液;不經過五臟的吸收、封藏,津液不會留在我們體內。水飲為至陰,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飲的首推屬性太陽,最熱的是小腸和膀胱;五臟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屬性太陰的肺脾。腎主閉藏,主要是指藏精。
很多人盲目相信所謂的科學,以為喝水就能變成體液,以為打吊瓶灌水就是補液。人不是試管,怎麼會加什麼就有什麼。低於體溫的水,特別是冰水,首先要經過口腔、食道、胃的加溫,這就要消耗體內陽氣。對於胃氣虛寒的人來講,根本接受不了,不是水入即吐,就是胃中絞痛,最終腹瀉了事。對於胃氣實寒的人來講,已經麻木不仁,喝什麼都無所謂,但是預後不良。普通人喝多了,會導致胃腸平滑肌弛緩,積液存水,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水在小腸中,被赤腸熱氣化解,分清泌濁。其中的清被脾吸收,這才是津,被肺宣發肅降,輸布全身。剩下的濁,分別被傳輸到大腸和膀胱,伺機排出體外。
液的來源不是飲食,而是體內的貯藏精。這些精以腦髓、骨髓、膏肓、脂肪的形式存在於體內,需要的時候,在下焦丹田由元氣蒸騰氣化成為黏稠液體,由三焦輸布到全身,散佈於腠理間,滋潤濡養細胞,滲入血管是為血液。
津與液不僅是黏稠與稀薄的問題,關鍵在於來源不同。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為津,即便流失,也容易補充。而眼淚、唾液、精液、陰道黏液、胃腸黏液、膽汁是液,由精髓所化,流失以後,不容易補充。光喝水不解決問題,甚至會越喝越渴。
導致乾的原因,一是陽氣過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氣中的火熱或燥熱邪氣,比如《素問·熱論篇》:“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熱勝則腫,燥勝則幹。”意思是說高燒的人,會耗傷津,導致乾燥。
另一個是內因,由於飲食不當和七情慾火產生內熱,耗傷津液。比如《素問·痿論篇》:“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意思是說,體內脾胃過熱,以至於細胞脫水,導致肌肉萎縮,麻木不仁。
導致乾的原因二是陰失封藏,比如大汗、多尿傷津,腹瀉、嘔吐傷液,遺精、滑精、帶下頻仍傷精。肺主皮毛,司開闔。外感風邪,衛氣失固,或者濫用發汗藥物,會導致腠理開洩,津液脫失,甚至傷及陰血精液。《靈樞·營衛生會》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論述,《傷寒論》也有“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的告誡。意思是說,血汗同源,出血的人就不要再發汗,否則就會加重病情。現代社會濫用阿司匹林預防血栓,但是產生的副作用不可小覷,很多病人動輒汗出,甚至會導致汗毛、頭髮脫落。由於嗜食辛辣、香燥或飲食不節、不潔,或者濫用攻下、消導藥物,會傷脾氣,導致嘔吐、腹瀉,喪失津液。
幹 渴(2)
另外的原因就是攝入不夠,沒水喝,自然也就津不足。普通人以為喝冷水、冰水才解渴,其實幹渴的時候喝熱水,才會減輕胃腸負擔,有利於水快速消化、吸收,成為體液,滋潤濡養身體。另外,越渴越要慢飲。一個品字告訴人們要小口喝水,三口即止,留有餘地,方便消化吸收。而現代人光圖痛快,